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4年2月 Feb.2014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1卷第1期 Vol_31 N0.1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4.01.01 1 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方晓彤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 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为发达国家文化行政改革和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范式。在这些理 论的指引下,各国在公共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实践模式,尤以“主导”模式、“民间主导” 模式、“分权化模式”最为典型。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文化领域 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借鉴,可以更好地促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持与社 会发展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关键词:公共文化发展;理论视域;实践模式;基本方向 中图分类号:G1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4)O1—0067.07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随着“市 民社会”“私人领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一 种对“公共领域”的普遍需求及公共权益产生了。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文化政 容。H 至此,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发生了根本 性变化,从“文化从属”发展为“文化立国”l2 J,“文 化权利”问题也日益引起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 公共文化事业获得持续发展。 一策大会”,开始把广义的文化问题纳入经济、政治 和社会发展战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 台了《联合国世界文化发展10年(1988— 、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域 2O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相继出现的“公共 选择”“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和“新公共服 务”运动及其理论成果,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 革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同时也为文化行政改革 和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公共选择理论 1997)》,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 的融合,提高对全球人类共同体的文化关怀。 1998年3月,联合国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斯德哥 尔摩举行题为“促进发展的文化”(Cultural Police for Development)的间会议,该会议的 行动方案促使各国设计、出台或更新、完善其文化 ,将它们视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 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 要分支,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 [收稿日期]2013—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XKS009)“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甘肃省城市发展 研究院项目(2010.GSCFY.RWlO)“双重视角下兰州城市文化建设”;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07B. 05)“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环境与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方晓彤(1976一),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财政学、公共行政学研究。 67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 看,它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而从政治 学、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它分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 同我们密切相关的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 家)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尤其是)的行为 特征。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选择问 题,而公共选择就是指人们通过民主决策的政治 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是把私人的 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是利用非 市场决策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公共选择理论 关注与社会的关系,主张打破在公共服 务领域的垄断地位,将的一些职能释放给市 场和社会,建立公私之间的竞争,通过外部的 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 西方公共改革浪潮起源于英国撒切尔的 私有化运动。私有化改革的主旨是恢复市场机制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减少对市场活 动的干预。在文化事业领域,英国对艺术和 文化部门的财政资助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文 化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财政资源的分配和文化建 设的直接管理,对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只进行宏 观指导和间接资助;同时注意引导和鼓励民 间力量参与对文化事业的资助。美国采取宏 观规划与间接管理来发展文化事业,通过放松市 场管制的方式,将文化发展置入开放性的市场经 济环境下,公共文化的项目借助民间机构来运作。 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就是要在与市场之间 寻求某种平衡,强调职能与市场机制的互补 与协调,通过适度的分权化运作,来提升公共文化 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 国、美国等国家出现的行政改革的指导理论,它是 对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总结。1992 年,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 《改:革: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 书中,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原则概括为10个方 面:起催化作用的;社区拥有的;竞争性 ;有使命感的;讲究效果的;受顾客 驱使的;有事业心的;有预见的;分 68 权的;以市场为导向的。 新公共管理 的核心理念是“有限理性”和“经济人”假设, 力图将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以 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与公共选择关注与市场的调整有所不 同,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公共部门内部的运作和 管理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倡导下,西方国 家文化管理改革强调对文化行政部门和 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企业化运作机制改革,引入 现代企业运作中的质量管理、效率改进、成本控制 等技术方法,推进这些机构精简高效的运转。在 宏观层面,在保持国家对公共文化资源控制 权的前提下,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国有文化部 门的经营权分散给社团、企业或私人,从而使文化 行政管理与文化经营管理实现在组织制度上的分 离,确立起科学而有效的公共文化模式。 J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反思和批判新公共管理理 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者—— 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B.Denhardt)和珍妮特・ 丹哈特(Janet V.Denhardt)主张在公共管理改革 中倡导参与式国家模式,强调保护公民自由,发挥 社区与非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民 主特别是直接民主机制的作用。侯玉兰教授在对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评述中,将新公共服务的基本 原则概括为:的作用是“服务”而不是“掌 舵”;公共利益是核心目的而不是副产品;战略地 思考,民主地行动;服务于人民而不是顾客;公共 行政人员不仅要关注市场规则,更应关注公民利 益、民主价值、政治规范和专业标准;尊重公民与 公共服务的价值。l5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服务而非“掌 舵”,认为公共服务是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基 本途径。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多地强调通过技术 改进和工具应用来提升公共部门的运作效率不 同,新公共服务关注的是公共行政的终极价值和 实质正义,主张从公民权利、社会资本、公共对话 三个维度确立检验公共行政发展的标尺,从而使 公共行政从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适度回归 到了新公共服务的“宪政主义”,即对民主、公平、 第1期 方晓彤: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正义等价值的尊崇。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扩展 和传播,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机构表现出对公民文 化权利的关切,希望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效率、回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公民 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除了保 障公民文化享受权外,也意味着对公民知情权、参 与权、监督权的维护。为此,公共文化行政注 重建立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渠道和机制, 设计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和公共文 化供给的反馈机制,通过供需信息的交换,明确公 共文化服务的改进方向、领域和内容、方式。 (四)公共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兴起于20世纪 8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源于对社会资源配置中市 场失灵和失灵的反思。英语中的“治理”一 词源自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 纵,长期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混用于 与国家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进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成熟 和公民社会的兴起,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 予“治理”(governance)以全新的含义,从而使公 共治理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起来。格里・ 斯托克将其描述为“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管 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也无须 依靠的强制力量来实现”l6 J。全球治理委员 会(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在《我们的 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过程的基础 是协调而非控制,其主体是多元的,既涉及公共部 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是多元主体就公共事务而进 行的持续的互动。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 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 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 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 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 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l8 治理理念及其实践,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现代 民主政治理念的体现和创新发展,旨在寻求、 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治理理论旨 在探讨公品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与, 希望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达到公共事务的 “善治”。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民间社会力量快 速成长,在公民、文化从业者和文化企业业主的自 愿、自主、自发组织下,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认可或 授权的途径,在文化公共空间营造起具有文化公 共权威的、代表着社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的新型 行政机制。l4 治理理论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应用, 就是通过各种灵活的制度安排,建立民主参与、民 主决策机制,注重吸纳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公民 个人参与公共文化项目决策,以此提升公共文化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20世纪8O年代以来,西方的国家公共部门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潮 流,不仅使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改革”的热 潮,而且也波及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领域,从文物遗 址、博物馆、档案馆等国家文化遗产到歌剧、芭蕾 舞、戏剧等民族艺术遗产,乃至公共广播电视等公 共文化传播媒体和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 活动场所,西方国家的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 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其中。但由于各国的发展历 史、具体国情、政治制度和管理哲学等方面的差 异,各国在公共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模 式,以“主导”“民间主导”“分权化”三种模 式为典型。 (一)“主导”模式 主导型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强调对 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的引领、对公共文化建 设活动资金的提供、公共生产产品和公共文化服 务的生产安排。在这种模式中,从到地方,各 级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对文 化组织提供财政支持和服务。 法国是“主导”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法 国,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组织和促进作用。 法国设有文化主管行政机构“文化与通信 部”,通过该部对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管理和 指导。该部向地方派驻代表,以签订文化协定的 契约形式直接管理和指导全国文化事务发展。法 国兴建了国家图书馆、卢浮宫博物馆等大型 公共文化设施;在文化实践中,逐渐建立了文 化基金机制。直接拨付资金给文化服务机 6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构,并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对 公共文化的捐助。集权、分权、放权的交叉和并存 是法国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法国在文化系 依赖市场实现自由竞争。当然,在通过中介 机构给予文化社团有限资助的同时,注重综合运 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及适度的财税优惠,动员民 间资本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为有效保障公 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倾向于资助基层公共文 统内,推行适度的分权化的改革,倡导各级对 文化发展责任的担当,鼓励它们制定符合当地实 际的文化。这样,实现了集权与地方分 化项目,通过对文艺社团、个体艺术家的资助,引 导他们参与创作、展演等能吸引民众广泛参与的 活动,以此维护公民的文化民主权利。 可以说, 美国文化发展模式,是在巧妙地利用“开放性”市 权的结合,有效地调动地方参与文化建设,地 方投资兴建了地区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 文化设施。在此过程中,地方选举代表分管 文化事务,设立民间公共文化机构,在监督下 行使文化发展事务的管理权。此外,法国推行了 “文化分散”,实现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文化 活动在首都与外省、城市与乡村、市区与郊区之间 的相对均衡配置,着力促进文化公平和文化平衡。 当然,法国在公共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并 场策略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古典自由主义的印 记。主要依靠法律制度而非行政手段来规范 文化市场,主要通过经济性优惠而非行政拨 款来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发展,有助于社会文 化稳定有序发展。 “ (三)“分权化”模式 不意味着对文化发展实行垄断式管理, 支持的文化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民间团体实 施的。 与民问共建公共文化事业的模式,就是 “分权化”模式。该模式要求对公共文化采 取一种分权化的管理,在此模式下,以 “一(二)“民间主导”模式 在“民间主导”模式下,系统不设置文化 臂之距” 与民间“建立伙伴关系”,进行文化 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杠杆为 文化发展营造环境,民间文化团体在此制度框架 内自主发展。财政对文化领域的投入主要通 资源的分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服务的提供。 横向上集权、纵向上分权是这一模式的典型特征, 旨在探寻在“不能不管”和“不能多管”之间 达成平衡,从而有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 英国是最早实行“一臂之距”分权式文化管 过“国家艺术理事会”之类的准行政机构进行分 配,1E营利性机构和民问文化社团,是开展公 共义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理的国家。英国设有的联邦的文化行政 主管部门——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简称文体 部),该部只负责制定文化和财政拨款,并不 直接管辖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事业机构,具体管 理事务交由准自治的非公共文化机构,如英 “民间主导”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在文 化发展传统上坚持放任主义的立场,主要通 过营造环境、法律规制、等方式来引导、 规范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各类文化团体、组织 或机构在市场环境下自由成长、自主发展。一般 来说,不直接经营文化事业或文化设施,而是 格兰艺术委员会、工艺美术委员会、博物馆和美术 馆委员会等机构来负责执行,它们负责对艺术团 体进行评估和拨款。各类非公共文化机构通 通过培育、支持民间的非营利艺术机构(NPAO), 通过对这些民间文化机构的有限资助,来实现对 文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在文化发展中主要 发挥制度供给和协调的作用,文化机构主要 过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 个文化领域的文艺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 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英国文化管理的 D国家在文化行政系统之外建立起相对自主的、半官方的、专业的文化艺术基金管理组织,通常置于国 会和(联邦)的监督下,通过分配国家文化基金的方式执行国家的文化 这种间接管理和分配文化经 费的做法,被称为“一臂之距”(Arm’S length)。 7() 第1期 方晓彤: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中心环节是非公共文化机构①,它们与联邦 广泛的社会参与,保证了文化决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也推动建立了与其他公共管理主 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格局。 其二,注重公共文化行政适度的分权化运作 模式。西方国家在实现社会文化宏观管理方面始 终秉承“分权”原则和“臂距”原则。文化管理的 文体部之间并不存在行政领导关系,文体部 通过拨款方式对它们在上加以协调,非 公共文化机构奉行与保持“臂距”的原则独 立运行。而文艺团体则通过非公共文化机构 获得的财政支持,与主管部门也没有直 接的行政领导关系。在这种管理下,三级文 化机构( 通过统一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但各 “分权”,旨在使各地方自主管理文化、扶持文化 和发展文化,提高地方资助文化的积极性,激活地 自却保持着相对性。任何一家文艺团体都不 直接隶属于行政机构,它们都通过文化艺术 理事会接受的财政资助,但并不因此而成为 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 方以及基层文化艺术组织的活力,有效保障国家 文化目标的实现。“臂距原则”,即国家在政 府虽不能对文艺团体直接提供资金支持,但可以 通过具体拨款方式对非公共文化机构在 上加以协调,体现对文化艺术的管理目标和 支持重点。 府文化行政系统之外建立相对的、准自治的 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它们实现公共文化资金的分 配方式由封闭性的国家定向分配制度转变为开放 性的国家文化基金制度,并在国家文化行政与各 类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间建立起新型的纽带关 系。“分权”和“臂距”的管理原则打破了在 文化行政管理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发挥非公 共文化机构自主管理的作用,达到文化事业的 “管办分离”和对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 其三,探索基于市场导向的公共文化事业财 三、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确立了文化在国家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和 服务模式。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确各 有其特点,但透过各自的独特性,依然清晰可见其 共同之处——均建基于一市场一社会“三分 法”的框架之上,强调在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价 政资助模式。西方国家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一开始 就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相应的公共财政体 制是一种符合公共经济学原理的财政资助方式。 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公共财政发挥着重要作 用,但文化资助方式却Lt趋社会化、多元化,形成 与地方、与市场、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混 合资助格局。以美国为例,并不直接对文化 机构拨款,而是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 金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对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实施赞 值指引下,采取适度分权化的运作模式,建立民主 化的“共同治理”结构 。 其一,关注公民文化权利和公共文化发展的 “治理”。西方国家文化行政模式大多建基于民 主制度之上,体现出对民主社会公民文化权利的 自觉维护,以及对成熟市场经济下“有限政 府”管理理念的自觉实践。因此,西方国家大多 以文化管理部门和艺术理事会为核心,以鼓励社 会赞助、捐赠、参与文化建设为辅助,形成一种政 府、社会、市场、个人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模 式。这种一专家(精英)一民众(社会)共同 助,并通过减免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个人和 企业向文化艺术组织捐赠。另外,采用资金 匹配的方式实行有限拨款,这种资金匹配方式调 动了联邦、州、地方乃至全社会共同资助艺术事业 参与文化事务管理的模式,有效保障了文化决策 ①英国的非公共文化组织,主要包括38个非公共执行机构和8个非公共咨询机构。前者具有执行、 管理、制定规章和从事商业活动的职能,后者的职责是就某些专门事项向和主管部门提供咨询意见。 ②在长期的文化管理实践中,英国逐渐形成了三级文化管理。第一级是层面,包括和地方 及所属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第二级是与各级对应的、准自治性质的非公共组织的文化艺术理事会;第三级是各 种行业性的文化联合组织。 7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的积极性。 其四,重视文化公平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理应享有的基本 权利,这已在西方国家达成共识并成为基本的施 政纲领。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西方国 家注意将公共资金、文化设施、文化资源、文化活 动相对均衡地分散到全国各地,努力实现区域之 间、城乡之间的文化平衡;同时倾向于资助基 层社会的文化项目和中小型文化单位、民间艺术 家,注重资助能让民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项目 和活动,以此实现公众对公共文化的平等享有权。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促进社会公正、 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是在市场经济 已基本确立的背景下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 公共文化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虽然中国与西方 国家在现代化程度、职能结构、与社会关 系以及第三部门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 异,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一般规 律、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协调互动、公共物品的 生产与供给等方面却具有共同性和普适性。_1。 这 些共同要素的存在决定了国外公共文化行政的运 作模式对我国公共文化行政和公共文化服务具有 若干理念和实践上的启迪。 其一,文化发展的“人本”指向。“以人为 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人民 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文化发展为了谁,体现着 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文化发展 为了人民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定,也是其不 可移易的价值原则。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最 根本的就是要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充分 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推动解决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_l 3_“以 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公共服务 理念的进一步解读。这种文化发展取向要求实 现行政的公开化、透明化,建立健全公共文 72 化利益的实现机制和公平的文化资源分配机 制等。 其二,文化行政的“服务”取向。文化内在的 公共性特征对行政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这种要求与服务型的基本诉求相一致。 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为公民个 体的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经济的、 政治的基础。文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 的现代化。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意味着有责 任、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 务。l1 伴随着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反思和超 越,以及对与公民、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实 现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已成为现代变革 的基本路向。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 公共服务理论重新肯定了公共利益在服务中 的中心地位。在公共文化发展中,公共行政人员 应积极地为公民通过对话表达共同的价值观念并 形成公共利益观念提供舞台,促进建立一种集体 的、共享的公共价值观念和公共利益观念,鼓励公 民关注社会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三,文化服务的“治理”路向。现代意义上 的公共文化概念是与“公民文化权利”联系在一 起的,“公民有权利平等地享有文化”成为公共文 化概念的核心特征,而“文化公民权关乎文化系 谱的保存和发展”l1。 。文化权利是公民的民主权 利,民主意味着公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对公共事 务的参与以及为他人而承担责任。事实上,公共 文化服务的提供过程,即为公共文化事务的管理 过程,其间涉及公共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公共需求 的判断与满足以及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行使,是一 个典型的公共治理问题。因此,治理结构的形成,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性制度安 排。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组织体系正 在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的组织体系向市场经 济下的多元的组织体系转变。” 在推动社会 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与公民、社 会组织之间存在的权力依赖关系,应逐步形成一 种平等竞争、合作协商的互动关系,依靠彼此间的 利益协调和相互博弈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 最终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网络。 第1期 方晓彤: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 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3):18. [2]祁述裕,董小宇.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三大历史性转 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82—86. 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4. [10]凌金铸.公共文化行政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2:45. [11]毛少莹.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J].特区 实践与理论,2007(2):68. [3]奥斯本・盖布勒.改革: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 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73—110. [12]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 『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238—239. [13]章传家,孙存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 值选择[N].报,2011-12—13. [4]任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2004--2007年 [A].李景源,陈威.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报告(2007)[R].2007. [5]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J].国家 行政学院学报,2005(4):31. [14]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蕴涵与价值取向[J].湖 北社会科学,2009(6):41. [15]李少惠,曹爱军,王峥嵘.行政变革中的公共文化服 务及其路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16]托比・米勒,乔治・尤迪斯.文化[M].蒋淑珍, 等,译.:巨流图书公司,2006:36. [17]刘俊生.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 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10 (1):39—42. [6]徐君.公民治理理论析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3). [7]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M].牛津大学出 版社,1995:2—3. [8]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1):22. (责任编校:杨睿) [9]张波.主要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比较[J].沈 Theoretical Vision and Practical Model of Western Public Culture Development FANG Xiao-tong (Lanzhou City College,Gansu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80s,Public Choice Theory,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Public Man— agement Theory and SO on emerged in the western world provide theoretical model for cultural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public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heories,muhiple practice models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culture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ry,especi ̄ly such as“Governmental Leading Model”,“Civilian Leading Model”and“Right Decentralization Model”.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common law of public culture ifeld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as a result,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can better keep the consistence of Chines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with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public cuhure development;theoretical vision;practical model;basic direction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