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来源:暴趣科技网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2卷增刊(2011年):142—150 The Chinese Journalfor the Histor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3 Vo1.32 Supp1.(2011) 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刘天振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与前代官修、私撰的正宗类书相比,明代日用类书的编辑艺术展现 出旺盛的创新活力,主要体现:(1)上下双栏刻印,两栏内容相辅相成;(2)用诗 词歌赋纂辑资料;(3)行文体式韵散兼行;(4)普遍附载插图,图文并茂;(5)类目 下常加提示语,题目下多做解题。许多日用类书的序跋反映了它们在当时民间 社会流传广泛。日用类书出版中的疯狂盗版现象反证了其传播的知识深受民间 社会欢迎。 关键词 明代日用类书 编纂艺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N092 A 文章编号知识传播 1673—1441(2011)增刊i一001—17 明代是我国类书出版的黄金时代,民间日用类书的出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据吴蕙 芳《(中国日用类书集成)及其史料价值》…一文的统计,现存明末日用类书尚有35种之 多,绝大多数出自福建建阳。所谓日用类书,借用日本学者酒井忠夫所下的定义:“为庶 民日用方便所汇集广泛易解的必要知识书”、“萌生于宋朝”、“元明时代著作良多,尤以明 末清初间为最,包含所谓袖珍本在内,流通民问之数甚夥。”l2, 诸如《万用正宗》、《万事不 求人》、《学海全书》、《五车拔锦》、《养命全书》等等均属此类。明代的日用类书数量浩 瀚,种类繁多,既有百科全书式的《三台万用正宗不求人》、《万宝全书》等,也有各种专门 性的医书、农书、尺牍、律历、商书、善书、消遣娱乐书,等等。 本文讨论范围主要限于明人所刊百科全书式的日用类书,如余文台刊《万用正宗不 求人》、多种版本的《万宝全书》等,选取其中的算法门、医学门、农桑门作为考察中心,重 点探讨其编辑艺术及其对民间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 1 明代日用类书的编纂动机及目标读者 中国古代正宗类书的功用主要有三种:帝王“御览”、文士獭祭辞藻,以及士子应举备 考。张涤华先生说:“类书初兴,本以资人君乙夜之览,故于古制旧事,最为详悉。及其流 收稿日期:2011—02.14 作者简介:刘天振,1968年生,山东巨野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宋元明清文学、占 代类挡,rw98@zjnu.ell。 增刊 刘天振: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143 既广,文家渐用之以备遗忘,词臣渐作之以供遣用,于是采摭遂及于华藻。殆乎科举学盛, 士子又据以为射策之资。”_3 而上述功用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均保持距离。宋元 以至明清,民间书坊编刻的大量日用类书填补了这种缺憾。明代日用类书的编刊者无不 旗帜鲜明地宣称,其书是为了满足四民大众的日常实用。这些书籍多被冠以“万用正 宗”、“万宝全书”等名称,书名中又特意标明“四民便用”、“士民捷用”等字样。书前的序 言、小引更是开宗明义、昭示清楚。万历四十年(1612年)安正堂刊《新板全补文林妙锦万 宝全书》卷前王子行撰的《序》称,其编辑目的是“欲其有利于天下”,“有益于民生”。在 这篇不足300字的小序中,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了四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余文台刊 《万用正宗不求人》卷前的《小引》更特别强调,其书于“农工商贾未必无少补”,更将适用 对象明确指向了社会劳动者阶层。 从选材范围和分类名目看,日用类书往往包罗古今,囊括宇宙,似乎适合天下所有人 阅读使用,一册在手,便无需购求他书。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树德堂梓《新刻邺架新裁 万宝全书》卷前的《小引》称:“兹集搜桶古今,包罗宇宙,括天地之阃奥”,“海内君子,一 开卷则从心所欲,不必遍求,该书真可为世之宝矣!”余文台刊《万用正宗不求人》的封面 识语说,他的书“俱载全备,展卷阅之,诸用了然,更不用他求矣。”《新板全补文林妙锦万 宝全书》卷前王子行的《序》称,其书“上下古今,记载悉备。凡阴阳星数之奥,物理人事之 机,交际之柬仪,壶闱之教戒”,无所不包。但不同于正宗类书的是,日用类书选人的知识 都经过了“技术化”处理。譬如,宗教是属于精神信仰层面的知识,正宗类书历来都非常 重视,一般都辟有“释部”、“道部”,辑录有关宗教的信念、教义、教规等。而日用类书中这 部分内容则变成了指导基层民众趋利避害、健身祛病的实用技术,如几乎各书皆有的“修 真门”、“玄教门”,选辑的是真人摄养、禳镇指要、辟粒服饵、却病工夫、延寿秘诀、请仙召 将、踏碗化骨等内容,把抽象的宗教理论改造成了赤裸裸的实用工具。再如艺术品,不要 说在封建时代,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但在日用类书中也变成了供下 层民众装潢门面、附庸风雅的工具。余文台刊《万用正宗不求人》卷6“书启门类”有一件 《借画》的活套: 欲设小席,以集宾朋,愧乏丹青。执事珍藏琅矸万轴,敢借数轴,以增四壁之光。 倘蒙赐允,则茅屋增辉矣。欣慰无量。([4],253页) 这件活套教给那些无力购买画轴的人,如何在邀集宾客时向人求借画轴装饰房间,以 使茅屋增辉、脸上增光。该卷还收入一件《借服饰》活套: 山妻某日有毕姻之会,愧寒淡百凡无备。敢借尊夫人珠玑罗绮,以丽其行。则荆 布藉盛妆之光,佩德宁有涯乎?([4],253页) 这件活套的适用对象肯定是社会底层的小户人家,其经济条件不足于为女主人置办 一套体面的行头,但又不愿使妻子在众人面前显得寒酸,便开口向人求借。文绉绉的词句 难掩经济状况的窘迫。我们且不去议论当时崇尚奢靡的世风如何毒害了下层社会,我们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需求艺术品和华丽服饰而又无力购买的人是下层社会人士。由此不 难看出,明代日用类书的功用与以文士为主要阅读群体的正宗类书是有显著分野的,其目 标读者是更为广泛的社会中下层民众。 中国科技史杂志 2 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的创新 编辑目的、读者阶层决定了日用类书的编辑方式和版式风格必然有别于正宗类书。 从成书方式看,类书不同于匠心独运的专著,它是在荟萃成言、兼收众籍的基础上分 类编辑而成的,因此一部类书的成败、其在传播史上的毁誉,往往取决于其编辑方式的优 劣。学界一般认为,正宗类书的编排体例至唐代的《初学记》已经成熟。自魏至唐,正宗 类书除了维持割裂文献、以类相从这个共同特征之外,其体例还经历了从“分条并列、不 撮标题”到“标题隶事、提示文献”的发展过程。初唐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序》中说:“《流 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 就是说《皇览》《遍略》这两部早期类 书是直书其事、不撮标题的。《北堂书钞》是现存第一部用“标题隶事”之体编写的新型类 书。唐代的《初学记》,将类事、事对、类文三者合一,使正宗类书的体例得以基本奠定。 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类书发展到《初学记》的这种状态,已经相当的成熟了,我们甚至不 妨这样大胆的说,此后,宋元明清历代的类书,都脱不了这一范畴,即或有所变化,也不过 是在检查方便上稍加改良。”l6 这种观点在类书研究界颇有代表性。但是,如果认真考察 下宋元明清时期民间书坊刊刻的数量浩瀚的日用类书的编辑体例,就会发现上述观点 着实有些“大胆”,因为这些日用类书的编辑体例在许多方面突破了《初学记》等正宗类书 一的“范畴”,其编辑方式和版式风格都展现出旺盛的创新活力,明代的13用类书尤具代表 性。 2.1上下双栏刻印且互相映衬 日用类书的版式有其鲜明的风格,几乎都采用上下两层版式。具体做法是,同一编题 下的内容根据功能分上下两栏编排,两栏之间互相发明,形成内在张力关系,从而激发文 本机制的内在表现功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余文台刊本《万用正宗不求人》、万历 四十年(1612年)安正堂刊本《万宝全书》,和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存仁堂刊本《万宝 全书》都是这种版式。相对于官修御纂和文士私撰类书而言,这体现了日用类书独特而 鲜明的版式风格。这种版式在当时也是流行和时尚的标志。如《万用正宗不求人》卷6 “书启门类”,上层是《士民称呼体式》,并根据不同人际关系分为许多子类。下层是《书启 摘要》,选录典型性的书启活套,并按照写信人身份、事由分为许多子类,从一般的《具柬 式》,到儒者专用、宦者专用、拜访用、致仕用的书札活套,一一罗列。显然,上层称呼是为 下层书启活套服务的。而下层活套则是上层称呼的组织模板。《妙锦万宝全书》卷17“体 式门”上下两栏内容也是隐隐呼应,上栏《玉石经》是对犯罪类型的总概括,《殊语体式》辑 录的是有关法律诉讼的术语、常用语,这些都是写作诉状的基础和前提。下栏重点辑录不 同类型的诉状活套,如“土豪类”、“斗殴类”、“婚姻类”、“奸情类”、“户口类”、“钱债田产 类”、“财本类”、“人命类”等等,以及作状技巧,也是分类编排的,其分类名目与上栏一一 对应。读者在阅读使用时自然会将两者结合起来。 2.2用诗词歌赋纂辑资料 在类书发展史上,官修与私撰类书,一般都是采用散文单句形式纂辑资料的,在一个 编题之下,或分条并列文献,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或先设标题,题下直陈文献, 增刊 刘天振: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145 如《北堂书钞》、《龙筋凤髓判》、《六帖》等;或隶事为对,题下摘录文献,如《初学记》的事 对部分即是这种形式。《册府元龟》更是在每一个编题下撰成一篇的文章,如卷75 “帝王部”下子目《任贤》之下的,先作小序一篇,以下是一个个小故事,用以证实小序 中的议论 。即使宋代以下《事类赋》系列类书采用骈四俪六之文类事,其行文体式也并 未越出散文范畴。因此可以说,用诗歌形式编排资料,是日用类书特有的方式。 用歌诀形式编辑类书,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日用类书,如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日用 类书《事林广记》就多处采用这种方式。元泰定刊本《事林广记》甲集卷6—8的“历代 门”,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年号都编成了七言歌诀,如卷6的《历代歌》仅用20句诗歌就将 上自“伏羲神农”下迄“大元皇帝”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串述完毕,既高度概括,又叶韵悦耳, 朗朗上口。明代13用类书在承袭这种编辑方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出现了用词 调,即长短句纂辑资料的形式,并注意使之与传统的歌诀形式相配合。与诗歌相比,词是 一种语言更通俗、音乐性更强的诗体。词在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歌曲,近似于现代的流行歌 曲。它在宋元明清民间社会的影响力超过了诗歌。 用歌诀纂辑资料的形式在明刊日用类书中俯拾皆是,足见编纂主体对这通俗形式普 及知识功能的深切认同。《万用正宗不求人》卷40“算法门类”辑录了大量算法歌诀,诸 如:《精采算法真诀》、《九九八十一总读歌》、《铺地锦》、《掌诀》、《九归歌诀》、《九因歌 诀》、《混归法歌诀》等。万历四十年(1612年)刘双松安正堂刊《全补文林妙锦万宝全书》 卷26‘‘医学门”辑录l6首诊脉歌诀,诸如:《诊脉至捷歌》、《五脏脉诀切要歌》、《论五脏相 似歌》、《七表脉形候歌》、《八里脉形候歌》、《七表八里候病歌》、《九道脉形候歌》、《七死 脉状歌》、《妊娠脉歌》,等等。有些算法、医学歌诀流传后世,以至今13,在现代数学、医学 教育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妙锦万宝全书》卷6“律法门”是专 门辑录律法知识的,编者先用了五首《西江月》词,串述律令常识,并劝人安分守法,如《例 分八字西江月》:“以纪文身合死,准言例免难诛。皆无首从罪非殊,各有彼此同狱。其 口口于先意,及为连事后随。即如耻讼判直伪,若有余情依律。”([8],308页)后面又用 《律卷总目条款名歌》、《问拟总论歌》等13首歌诀串述律令知识。用这种节奏鲜明、韵律 优美的词调把专业性很强的律法知识编写成章,显然更偕于里耳,更便于播在众口。值得 注意的是,用词调形式纂辑资料的情形,在明刊日用类书中所见甚多。 不仅用诗词编辑资料,而且还有赋体形式。在类书编辑史上,熔铸故实、谐以声律、联 而为赋者,始于宋代吴淑的《事类赋注》。吴淑之作在明清之世影响深远,以致续补之作 层出不穷,形成了类书史上一个庞大的事类赋体系统。明代13用类书借鉴了这种形式,但 又根据接受主体的实际水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具体做法是:打破四六句式为主的赋体 行文模式,根据资料组织句子,长短不拘,只求两两对偶而已。如《妙锦万宝全书》卷26 “医学门”收录了诸如《药性赋》、《新增用药捷径赋》、《察病临症双句赋》等赋体文字,以 串述药物、药方及诊病知识。由《新增用药捷径赋》中一段文字可见其行文特征之一斑: 人参健脉,附子回肠。用木香而止气,加枳壳以宽肠。半夏化痰,不外粉霜;桑白 桂枝,发汗兼同(用)。甘草麻黄瓜蒂吐痰,郁金退热,升麻干葛,最宜解渴。槟榔大 黄,善能通泻;白木干姜而止呕。荆芩延风,黄芩芍药以凉心。苦参散血,且夫消毒 肿。……([8],68页) 中国科技史杂志 这段话不竞一字之奇,不讲月露风云之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都有, 十分自由灵活,而且并不强求押韵,与《事类赋注》等骈四骊六、堆砌典实的行文风格大相 径庭。因为编者的重心是介绍普及用药知识,文字越质朴、越通俗,自然效果越好。 2.3歌诀配合散文以补充散文形式陈述的资料 如《妙锦万宝全书》卷17“体式门”有一类内容专门介绍诉状写作的知识,编者先用 浅显的散文语言汇聚当时作状的规范、技巧,及注意事项,但又恐读者不能真正掌握运用, 因此配以六字歌诀《忌箴歌》: 不可混沌不洁,不可繁乱枝叶,不可妄控招回,不可中间断节,不可错用字眼,不 可状后无结,不可言词宽慢,不可语无紧切,不可搜罗事切,不可虚空扯拽。([8], 121页) 一连用了9个“不可”,申述作状时应该避免的九种错误。用浅切简洁、大致叶韵的 歌诀对前面陈述资料加以补充和印证,就大大有助于记忆了。 2.4散文解说,图表配合,图文并茂 类书中辅以插图,创始于宋代的民间类书,胡道静说:“真正有插图的类书其实是陈 元靓创造的。《事林广记》中有谱表,有地图,但也有很多的形象与动作的插图”。他还特 别指出:“《事林》之草创插图,与它之为民问通俗类书的性质是相适应的,相关联的,与麻 沙书坊刻书之擅于附刊插图,也是有深刻的关系的” J。明代日用类书对这一传统更是 发扬光大。特别是用于抽象难解的算学,就十分值得我们重视。如《万用正宗不求人》 “算法门类”的《掌诀》(图1): 掌中定位法为奇,从寅为主是根基。 加乘顺数还回转,减除逆数顺还回。 小乘除大皆顺数,大乘小数亦如之。 乘除大小随术化,厘毫似忽布差池。([4], 552页) 用人人皆有的手掌讲解加减乘除运算的 规律法则,就直观而简括。这种图文对照的 方式在明代日用类书中的运用是十分普遍 的。 2.5 图、文与歌诀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文本 形态 明代日用类书的版式有的上图下文,有 的上文下图,还有的则是图、文、歌诀三位一 体,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想象的统合功能, 以强化读者的理解与记忆。既图文并茂,又 韵散结合,用散文叙述,以歌诗总结。《万用 正宗不求人》卷9“农桑门”收有耕织图33幅 图1 《万用正宗不求人》中《掌诀》 (这些图中的绝大多数又见于元明时代的许 多农书)。上栏是《耕布便览》,下栏为《农桑 增刊 刘天振: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147 耕织图式》,《图式》下方配一首《竹枝词》。其版式如图2: 如在《耕布便览》的播种部分,上栏以散文形 式说明播种之法,下栏则配以具体操作步骤的图 式,然后是一首《竹枝词》: 锄耕虽是用功勤,才听鸡啼便起身。曾 见前人说得是,一年之计在于春。([4],302 页) 韵文部分主要表达殷殷劝勉之意,与前两部分的 介绍、展示相结合,可谓三致意焉。 一个知识板块,既有散文文字的解说,又有 视觉形象的冲击,还有韵语诉诸听觉,其传播效 果就会显著增强了。而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 阅读兴趣的人可以从上述信息中各取所需。 “农桑门”的卷首有一篇《民家利用农桑撮 要》: 古者井田之制,一夫受田百亩,以二亩 半为宅,树墙下以桑。是以男耕女桑,而衣 食当足。孟子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以此为王道之始。汉 图2《万用正宗不求人》中《耕田之图》 文帝语曰:“一人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 织,或受之寒。”是知衣食者,日用之不可阙也。大元诏立大司农司,不治他事,而专 以劝课农桑为务。又虑夫田里之人,未知播殖之宜,上燥之节,于是颁行一书,名日 《农桑辑要》,使天下之民,读其书而得其术,则用力寡而获利倍,其斯民之衣食之原 也。今广其要中之至要者,以列于左。([4],300--301页) 这段话自“大元诏立大司农司”之前的部分,被宋元以来许多日用类书所抄录,《居家必用 事类全集》戊集“农桑类”卷首逄录后题为《农桑本务》。 2.6类目下每加提示语。题目下常做解题 宋元时期的日用类书如《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等类目之下尚无指明内容 适用对象的提示语,因而,读者欲从类目中一眼找到自己所需资料,尚不可能。而明人日 用类书在前代《册府元龟》等书附设小序基础上又发展为类目下直接加提示语的方法。 余文台刊本《万用正宗不求人》卷5“体式门类”收录乡约体式和分关体式10种,在“分关 体式”中,由于使用对象存在、官民、及士农工商的差异,编者特地注明每一种体式的 适用对象,在不同体式下分别提示“儒者用”、“宦者用”、“吏胥用”等,发挥导读作用,缩 短读者查检时间。不仅如此,有些资料的主题词直接用提示语,如《万用正宗不求人》“书 启门类”中的《士民称呼体式》,不仅在编题《因分称呼》下加提示语:“凡尊长与卑幼者, 则不言拜奉。家长与同性者不书姓氏。”在其下各适用对象的条目之首,直接运用“尊长 与卑幼”、“尊长式”、“卑幼呈尊长”等提示语作为题目,可以使读者不费周折就能找到所 中国科技史杂志 需知识([4],2l7_222页)。再如安正堂刊本《万宝全书》卷17“体式门”下大多数子目 下也都添加了提示语。 题目下,不仅用提示语,还用按语,近似于“解题”,帮助、指导读者的阅读理解。如安 正堂刊本《万宝全书》卷17“体式门”的类目之下常附按语,“奸情类”下按日:“男必有妇, 女必有夫,人伦风化,律法为纲。一夫一妇,难作违条。奸论重夫、重妇、拐串,律法难容。 以附娼妓。”([8],135页)指出一夫一妇不仅是基本人伦,也是法律的基本规定,并特别 提出法律所不允的几种“奸情”:重夫、重妇、拐串、娼妓。这些按语成为读者阅读理解本 部分内容的向导。 当然,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值得称道之处远非上述数端,同时,本文所列上述诸种 编排方式的区分也只是相对的,实际在许多日用类书文本中,都是多种方式兼备的。 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的创新,毋庸讳言,从主观上讲,受到了书贾牟利动机的驱动, 但是,他们在内容题材方面尽量切中不同读者阶层的实用需求,在编辑形式上力求通俗 化、视觉化,以迎合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接受习惯。 3 明代日用类书的传播效果 明代日用类书的编纂主体把当代几乎所有的精英文化知识进行了实用化、技术化处 理,将其提炼成简括易记的教条,按照最易翻检的方式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的板块。在编辑 过程中,他们竭力迎合广大社会中下层民众的接受水平、购买力实际、接受心理和审美情 趣,体现出强烈的读者中心意识。 多种日用类书的序跋传递了其在当时民间社会深受欢迎的程度。余文台刻《新刻四 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日本蓬左文库藏明刻本)、《万用正宗不求人》都有这样一则广告: “坊问诸书杂刻,然多沿袭旧套,采其一去其十,弃其精得其粗,四方士子惑之。本堂近锓 此书,名为万用正宗者,分门定类,俱载全备,展卷阅之,诸用了然,更不待他求矣。买者请 认j台为记。”在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的叫卖声中,也披露了这样一种现实:一方面,当时 坊问翻刻的此类读物只是变换名目,内容辗转抄袭,陈陈相因,另一方面,阅读市场的需求 却仍然旺盛。 日用类书遭遇的疯狂盗版行为,反证了其在民间的深广影响。《万宝全书》有许多刊 本,仅日本东京汲古书院于1999--2004年问影印出版的《中国日用类书集成》就收录了 两种,一种是万历四十年书林安正堂刘双松刊《全补文林妙锦万宝全书》35卷,封面有“三 刻新板”字样。识语云:“兹书本堂原有编刻,已经大行。近因二刻板朦,不便命工绣梓, 仍恳双松刘君,删旧补新,摘粹拔尤,海内识者,靡不称羡。迩来嗜利棍徒,假票溷卖,翻刻 不备。不惟观者无益,且令用者有误。于是三刻真本,中刻名‘真万宝全书’,票用双松印 记,买者查有姓号,方不误认。谨白”。从刊刻者咬牙切齿痛骂盗版者来看,此书盗版翻 刻十分猖獗,因而这个“三板”不得不采取了防伪措施,“中刻名‘真万宝全书’,票用双松 印记”,查此书正文,果有两种标记;另一种刊于万历四十二年,共有34卷,题目及刊者的 题署都很混乱,目录题“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书”,卷一又题“新刻搜罗五车合并万宝全 书”。封面署“存仁堂梓”,但卷一又署“古闽书林树德堂梓行”。可见是一个东拼西凑而 增刊 刘天振:明代日用类书编辑艺术与民间知识传播 149 成的垃圾版本。 日用类书的语言品格通俗平易,易读易记。日用类书大量采诗词歌赋形式纂辑资料, 与蒙学读物形成良性的互动。蒙书与类书本来就存在难分难解的关系,而且,许多蒙书历 来也是被簿录家归入“类书类”的,如唐代蒙书《蒙求》、元代的《纯正蒙求》都被《四库总 目》列人类书。蒙学与韵文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由儿童天性及接受心理所决定的。蒙 学读物采用韵文形式传递知识和教训,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形成一个优良的传统, 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后来的《算学歌略》是用歌诀传播数学知识。清代中叶以 后,随着西方科技的传人,又有了诸如《地学歌略》、《天文歌略》、《地球韵言》、《地理三字 经》,以及《动物学歌决》、《植物学歌诀》等等。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生命力很强 的教育方式。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曾简要论述日用类书 与传统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他说: 这种日用类书不是专供蒙学用的,但是对蒙学有很大的影响。每一种类书都包 含历史、地理、医药等等各种常识,以及书信格式、公文格式、喜庆丧葬的仪节、各种场 合运用的对联等等。并多日用备查的材料,这些都是适合"3时蒙馆塾师迫切需要的 -东西。因为那时候的一个塾师,往往是一个村落、一个地区里最高的甚至唯一的读书 人,乡邻们只要有了需要动笔杆的事,就去请教“学里的先生”。所以几乎每个蒙馆 塾师都得备一部日用类书,才应付得了。 张志公还列举了从宋代的《事林广记》,到明代的《万宝全书》、《不求人》等日用类书 中所收录的有关蒙学教学方法、如何写字、及辨正错别字的材料等。 从整体上看,日用类书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创造出一种初步的平等观念。它 们通过对精英知识的实用化处理,及编辑方式的通俗化改造,从而打破了社会阶层及雅俗 文化的界限,诸如艺术、文学、律法、礼仪等被精英阶层垄断的知识,在明代日用类书中真 正实现了雅俗共赏,因此,其于传播知识、启迪民众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也许今人会用现代知识产权的观念去责备明代日用类书中无法无天的盗版现象,但 是,我们在责备的同时,更要看到,没有书贾们割裂古书、选择排比、相互抄袭,就不会有这 些知识的传递,许多精英文化知识就可能会永远被“养在深闺”或束之高阁,平民大众就 无缘接触它们,明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也就不会是历史现实所呈现的那种状态。 参考文献 吴蕙芳.《中国日用类书集成》及其史料价值[J].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00,(30):109一l17 (日)大蟓秀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刊行概况[J].东洋文化研究,1981,(3). 张涤华.类书流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2. (明)龙阳子.鼎锓崇文阁汇纂士民万用正宗不求人全编[M].东京:汲古书院,2003. (唐)欧阳询,裴矩,陈叔达.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方师铎.传统文学于类书之关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8. (宋)王钦若,杨亿,钱惟演,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862--868. (明)刘双松.新板全补文林妙锦万宝全书[M].东京:汲古书院,2003. 胡道静.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J].百科知识,1979,(5).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05. l5O 中国科技史杂志 32卷 The Art of Editing Ming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Use and Their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mong the People UU Tianzhen (coi2 ofHumanities,Zhejiang Nornm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 rrhe an of editing Ming dynasty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use demonstrates c0吲dem ble innovative vitality.These are manifest in such areas as two registers in page lay0ut, eomplling materials with verse, consisting of prose combined with verse;class headings with prompts and th㈣es with interpretati0ns,etc.The man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o these books re±1ec¨heIr w de di8t ution and popul撕ty. The uncontrolled number of pirated copies of these books also re±lects 曲af曲e nowledge disseminated by them was well recei yed・ Key words Ming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Hse.editing art,knowledge d ssem nat 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