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来源:暴趣科技网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该拟建物由14栋33F高层建筑组成,设二层地下车库,场地整平标高为:477.548m,基底标高-10.70m, 高层部分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采用筏基; 地下室拟采用柱基础,受业主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勘工作。 各拟建物工程概况详见下表1:

拟建物工程概况一览表

表1 幢号 层数 结构类型 基础形式 场平标高 基底压力(Kpa) ±0.00 1~14# 33F 剪力墙 筏板基础 477.548 600 477.95 地下室 -2F 剪力墙 柱基础 477.548 \\ 477.95 根据所收集的场地附近已有勘察资料,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0.1条知:拟建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目的是为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2.1 查明拟建场地内上覆土层的时代成因、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1.2.2查明拟建场地内下伏基岩的埋深及风化界线。

1.2.3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基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2.4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及稳

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2.5 判定场地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6 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

1.2.7 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参数;

1.2.8 对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沉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1.2.9 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提供各侧边地质模型的建议;

1.2.10 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建议,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 1.3 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根据上述要求,在充分搜集成都地区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根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

1.3.1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1.3.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3.5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1.3.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

1.3.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3.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4.1 勘察工作方法

1) 勘探点布置及勘探深度:本次勘察勘探点沿建筑物轮廓线及柱列线位置布置,共布设钻孔212个,高层钻孔173个,地下车库钻孔39个。高层控制性钻孔58个,勘探深度25.0~29.3m,一般性钻孔115个,勘探深度15.4~19.7m;地下车库部分勘探点间距为25.0左右,勘探深度为14.30~17.50m; 深度及间距均满足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勘察期间因场地障碍物影响,部分钻孔作了适当位移,各勘探点平面位置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01)。

2) 勘探点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测量控制点(A1:X=1411.221,Y=17165.796;A2:X =1508.727,Y=17131.910,H=477.548),采用GPS测量仪1台套,对各勘探点进行测放。各钻孔孔口高程用A2作为引测点测量而得。

3) 钻探及原位测试:采用SH—30型工程钻机对卵石上部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全断面取芯,进行分层和土质描素,并对粉土、细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及取土样等工作,同时对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对控制性钻孔采用XY—150型回转钻机利用植物胶护壁全孔取芯,为卵石层分层定名提供依据;对下伏基岩全断面取芯,确定其风化界线,为地基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

4) 室内试验:对粉土、细砂、卵石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以测定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颗粒分析成果;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取土样进行土壤易溶盐分析,以判别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取岩样进行岩土室内试验,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

5)波速测试:为划分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所需参数等,本次勘察对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 ZK134、ZK145、ZK158、ZK169号钻孔进行孔内波速测试。

1.4.2 完成工作量

接受委托后,我院于2011年6月16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场地已有勘察成果资料,编制了详细的勘察方案设计及施工组织计划,并于次日进场施工,于2011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外业勘察工作。为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勘察工作,我院投入SH-30型冲击钻机6台套, XY-150型液压回旋钻机共计16台套。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2: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表2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测放钻孔 个 212 采用GPS测量仪 施工钻孔 个 212 钻进总进尺 m/孔 4234.40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m/孔 1009.40 标准贯入测试 次 72 波速测试 孔²次 14 采用国产RSM—24FD工程动测仪 土样 件 67 常规、颗粒分析 岩样 件 21 室内岩石试验 水样 件 3 水质简分析 易溶盐测试 件 3 土腐蚀性试验 水位观测 孔²次 212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与水文 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表明,场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丰水期为

2

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1~3月份,其余为平水期。丰、枯水期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00~2.00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0mm。

多年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极端最低气温-5.9℃。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北及北东风向,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为250Pa。

2.2区域地质构造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

隆起褶断带第四系沉降区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

安县低山丘陵门绵阳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西部山地四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凹陷盆地隐伏断裂山成都坳陷。

北褶断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

灌县彭州龙带安德镇都金堂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郫县新都成都泉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

川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大邑平安仁山新津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原简阳褶造带。2008年发生过8.0级地震。

蒲江彭山断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

名山盆带龙泉驿、仁寿一带,的长约200公地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

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烈活动标志少。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的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并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

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

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台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

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0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50公里,成都市郊区隐伏断裂无活动遗迹及记录,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因此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拟建场地处于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场

3

区所在地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从区域地震地质来看,该场地是稳定的。

2.3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县华阳镇南湖国际社区北侧、江安河的东侧,场地地形开阔,有一定起伏,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475.60~479.30m,相对高差3.70m。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府河Ⅰ级阶地。

2.4 地层结构

经钻探揭露,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由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层粉土、细砂、卵石层组成。下伏基岩为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现分述如下:

(1) 杂填土(Qml4):杂色,干~稍湿,松散。由碎砖、瓦、卵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50~9.20m。

⑵ 素填土(Qml4):灰、灰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黏性土、粉土为主,偶见砖块、瓦片、卵石等建筑垃圾。局部表层以砂卵石回填为主,据调查该层回填年限约2~4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场区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7.30m。

(3)粉土(Qal4):黄褐色、青灰色,稍密,湿,以粉粒为主,黏粒含量12~22%,见铁锰氧化物侵染条纹,无光泽,摇振反应轻微,干强度韧性低。部分地段底部存薄层细砂。场地内多有分布,层厚0.40~3.10m。

(4)细砂(Qal4):青灰色、灰黄色、灰白色,松散,稍湿。以长石、石英、含云母片等矿物颗粒为主,少许粉黏粒,局部地段夹中砂团块。该层场地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3.30m。

(5)中砂(Qal+pl4):青灰色、灰褐色,稍湿~湿。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含少量卵石,该层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中。该层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小于2击,层厚0.30~1.20m。

(6)卵石层(Qal+pl4):黄灰色、青灰色,松散~密实,湿~饱水。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呈中等风化状态;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级配较好,粒径以20~80mm为主,最大可达150mm;充填物以中、细砂为主,局部地段夹中砂透镜体。该层厚度约为5.0~8.0m,根据全孔取芯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依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① 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 N120击数为2~4击。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② 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 N120击数为4~7击。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③ 中密卵石: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 N120击数为7~10击。分布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④ 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 N120击数为10~15击。 (7)灌口组(K2g)泥质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以长石、石英矿物质组成 ,钙质胶结,厚层状构造,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强风化和中风化。

①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芯多呈碎块或短柱状,手捏易碎,节理裂隙发育,岩芯采取率为75%~85%,RQD值10%左右,为V类极软岩;

②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芯多呈短柱或长柱状,岩芯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采取率大于85%,RQD值50%~75%左右,产状∠8°左右,为IV类软岩。

以上各土层空间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02~№:39)。 2.5 场地地下水

2.5.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根据所搜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以砂卵石层中的孔隙

4

型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孔隙型潜水水量较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对施工影响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及强风化带中,但其水量较小,对施工影响较小。

2.5.2 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

施工期间由于临近工地降水影响,本场地仅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为5.70~7.20m。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0~2.00m之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场区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埋深约1.50m,相应高程约476.00m左右。

2.5.3 含水层渗透性及地下水腐蚀性

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成都地区降水经验知,卵石层渗透系数16.0~24.0m/d,并结合我院在该地区的施工经验,建议卵石层渗透系数取22.0m/d。

本次勘察在取水样3组,对其进行水质分析,结合场地环境类型及地层渗透性,依据GB50021—2001的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3。

场地地下水腐蚀性判定表

表3 评价类型 腐蚀介质 测试值 评审标准环境腐蚀 评价 类型为Ⅱ 等级 结果 SO2-4(mg/l) 120.9~130.5 <500 微 Mg2+(mg/l) 11.8~13.2 <2000 微 混凝土 总矿化度 306.1~342.5 <20000 微 对砼结构 结 构 PH值 6.86~7.11 >6.5 微 微腐蚀性 侵蚀性CO2(mg/l) 0.0 <15 微 HCO-3(mmo1/l) 2.36~2.81 >1.0 微 砼结构中 Cl-(mg/L) = Cl-+SO2-4<100 对砼中的钢筋 的钢筋 ³0.25 33.5~35.85 微 微腐蚀性 钢结构 PH值 6.86~7.11 3~11 <500 微 对钢结构 (Cl-+SO2-4) 133.3~143.4 具微腐蚀性 备 注 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 据上表结果判定:本区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性,对钢

结构具微腐蚀性。

2.6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于场地钻孔内取得3组粉土,依据其易溶盐试验成果,根据(GB50021—2001)12.2条判定其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4。

粉土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4 评价类型 腐蚀介质 测试值 评审标准环境腐蚀 评价 类型为Ⅱ 等级 结果 SO2-4(mg/kg) 153.6~170.5 <750 微 Mg2+(mg/ kg) 26.4~29.5 <3000 微 混凝土 +对砼结构 结 构 NH4(mg/ kg) / <750 微 微腐蚀性 OH-(mg/ kg) / <500 微 PH值 7.73~7.81 >6.5 微 砼结构中 Cl-(mg/ kg) = Cl-+SO2-4的钢筋 ³0.25 43.63~48.13 <250 微 对砼中的钢筋微腐蚀性 钢结构 PH值 7.73~7.81 >5.5 微 对钢结构微腐蚀性 备 注 按(GB50021—2001)12.2条评价

据上表结果判定:场地地基土粉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均

微腐蚀性。

2.7 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察主要采取标准贯入试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和取岩土样进行室内岩土试验、颗粒分析等查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2.7.1 标准贯入试验:针对场地内素填土、粉土、细砂进行了现场试验,以确定其承载力,测试结果见表5。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表5

5

击/30cm 击/30cm 土层名称 统计数 变异系数修正系数n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差 φδ ψi 修正值φk m σf 素填土 13 3.5~5.0 4.13 0.44 0.106 0.98 4.06 粉 土 37 3.9~5.0 4.105 0.408 0.099 0.995 4.08 细 砂 22 1.9~4.3 3.4 0.553 0.163 0.986 3.35 变异系数:f/m 备 注 统计修正系数:1.704n4.678i1n2,修正值:kim 2.7.2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

针对场地内卵石层进行了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其测试结果见表6。

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6 指标 频数 击/10cm 标准差 变异系数修正系数击/10cm 土层 n 范围值 平均值 φm σf δ ψi 修正值φk 松散卵石 269 2.0~3.9 2.75 0.460 0.167 0.970 2.67 稍密卵石 272 4.0~6.8 5.34 0.635 0.119 0.979 5.23 中密卵石 236 7.3~9.8 8.52 0.0 0.075 0.987 8.41 密实卵石 217 10.0~21.0 14.20 2.1 0.016 0.965 13.6 变异系数:f/m 备 注 统计修正系数:1.7044.678i1nn2,修正值:kim 2.7.3 室内岩土试验

本次勘察取得粉土原状样30件,取得粉土、细砂及卵石扰动样37件,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颗粒分析试验,试验成果统计如表7~8。

常规土工试验成果一览表

表7

土名 指 标 统计变异系统计修数n 范围值 平均值x 标准差б 数δ 正系数标准值 ψ 含水量W(%) 30 28.6~41.3 33.16 2.74 0.083 密度ρ(g/m3) 30 1.77~1.92 1.85 0.03 0.018 比重GS 30 2.69~2.72 2.71 0.01 0.003 孔隙比eo 30 0.839~1.127 0.95 0.07 0.070 饱和度Sr(%) 30 85~99 94.03 3.62 0.039 粉 液限Wl(%) 30 31.7~42.0 35.91 2.14 0.059 土 塑限WP(%) 30 23.0~29.7 26.69 2.05 0.077 塑性指数IP 30 8.0~9.8 9.22 0.53 0.057 液性指数IL 30 0.58~0.90 0.70 0.10 0.148 压缩系数a 30 0.39~0.72 0.50 0.11 0.213 压缩模量Es1~2 30 2.8~5.2 4.03 0.70 0.173 内摩擦角ψ(度) 30 5.5~13.2 10.31 1.91 0.186 0.94 9.70 内聚力C(kPa) 30 6.9~22.0 14.95 4.63 0.310 0.90 13.49 备 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1.7044.678,修正值:注 fmi1ki nn2m 从统计表7可以看出:场地内粉土压缩系数α

—11~2

平均值分别为0.50MPa,属高压缩性

土,上述统计指标基本揭示了场地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为分析评价的主要依据。

颗粒分析试验成果表

表8 颗粒组成百分比(%) 砂粒 细粒 卵石 砾石 土名 粗 中 细 粉粒 黏粒 颗粒直径(mm) >20 20-2 2-1 1-0.5 0.5-0.25 0.25-0.075 0.075-0.005 <0.005 粉土 31~37 49~55 11~16 细砂 5~14 18~32 49~70 5~14 卵石 53~ 20~35 1~6 2~8 2~6 2~4 1~4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

6

表9 频率岩层 测试项目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统计修 n X 6 系数 正系数 标准值 δ ψ 泥质密 度(g/cm3) 天6 2.19~2.42 2.22 0.035 0.016 0.993 2.205 粉砂然 岩 极限抗压强度 天6 0.82~1.66 1.26 0.316 0.251 0.6 1.129 R(MPa) 然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试验指标统计表

表10 岩层 测试项目 频率n 范围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统计修 X 6 系数 正系数 标准值 δ ψ 3天泥质密 度(g/cm) 15 2.17~2.56 2.49 0.038 0.015 0.998 2.48 然 粉砂极限抗压强度 天15 6.75~9.35 7.796 0.809 0.104 0.986 7.69 R(MPa) 然 岩 极限抗压强度 饱15 4.30~6.78 5.438 0.65 0.120 0.984 5.35 R(MPa) 和 2.7.4 波速测试

本次勘察于场地内ZK3、ZK21、ZK30、ZK45、ZK50、ZK67、ZK83、ZK104、ZK101、ZK121、 ZK134、ZK145、ZK158、ZK169全断面取芯孔里进行了波测测试,获得了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测试成果见下表:

场地内各地层的波速及动力学参数表

表11 岩土名称 天然重度 压缩波速 剪切波速 动弹性模量 动剪切模量 动泊松比 γ(kN/m3) Vp(m/s) Vs(m/s) Ed(MPa) Gd(MPa) σd 杂填土 17.2 328 131 83 29 0.428 素填土 17.3 354 141 87 34 0.426 细 砂 16.5 316 121 69 24 0.431 粉 土 18.6 494 190 190 67 0.414 松散卵石 21.0 773 336 660 238 0.377 稍密卵石 21.5 859 373 830 300 0.368 中密卵石 22.0 993 432 1139 413 0.353 密实卵石 22.5 1136 494 1530 554 0.338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1.7 925 402 969 350 0.361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23.5 1329 578 2186 7 0.317 场地卓越周期和等效剪切波速表 表12

孔号 地微动卓越周期(s) 等效剪切波速 (m/s) 计算深度(m) ZK3 0.109 312 8.5 ZK21 0.176 225 9.9 ZK30 0.090 271 6.1 ZK45 0.199 209 10.4 ZK50 0.147 215 7.9 ZK67 0.133 286 9.5 ZK83 0.227 213 12.1 ZK101 0.207 218 11.3 ZK104 0.1 231 10.9 ZK121 0.185 209 9.7 ZK134 0.141 241 8.5 ZK145 0.129 297 9.6 ZK158 0.260 152 9.9 ZK169 0.206 225 11.6 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约为0.312s(计算至基岩中等风化深度),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52~312m/s。 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7

3.1 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附录A查证: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地微动卓越周期约为0.312s(计算至基岩中等风化深度)。

3.2 场地的类别判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本次勘察所进行的波速测试成果可知:场地内杂填土、素填土、细砂的剪切波速分别为131m/s、141 m/s、121 m/s,均小于150m/s,为软弱土;粉土的剪切波速为190 m/s,在150~250m/s之间,为中软土;松散、稍密~密实卵石及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剪切波速分别为336m/s、373m/s、432 m/s、402 m/s、494m/s,在250~500m/s之间,为中硬土;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剪切波速为578m/s,大于500m/s,为坚硬土。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152~312m/s,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 6条规定,为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地基土为中软~中硬场地,为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

3.3 砂土液化判别

本次勘察揭见粉土、细砂层,由室内土工试验可知:粉土黏粒含量均大于1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的有关规定,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而细砂初步判定为液化土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公式:Ncr n = No[0.9+0.1(ds-dw)]√3/ρc(ds≤15)和公式: I =∑(i=1 1- Ni

IE N)diWi

cr

计算结果表明:场地内细砂在饱和状态下综合判定为中等液化土,其具体液化特征判别见表13。

细砂液化特征判别表

表13 指标 测点 水位 临界值液化 层厚 权函数值 液化 液化 土名 孔号 深度 埋深 实测 Dw(m) 值N Ncr 判别 di(m) Wi(m-1) 指数 ds(m)I等级 LE 41 3.6 1.32 4.3 6.77 液化 1.3 10 6.18 中等 46 6.3 3.2 3.5 7.26 液化 1.6 10 9.24 中等 55 3.3 1.42 2.9 6.53 液化 2.3 10 7. 中等 2.9 1.07 3.8 6.49 液化 0.9 10 4.43 轻微 细 82 5.2 1.94 3.2 7.36 液化 2.2 10 10.96 中等 砂 115 4.3 0.8 1.9 7.5 液化 1.1 10 5.97 中等 134 2.7 1.5 3.8 6.12 液化 1.6 10 5.68 中等 162 4.5 1.24 2.8 7.36 液化 0.8 10 7.68 中等 170 3.9 1.38 3.8 6.91 液化 0.7 10 6.21 中等 备 注 上表计算时,黏粒含量ρc(%)取3;基准值No取8,地下多年历史水位取476.00m;液化等级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4、岩土工程评价

4.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场地的适宜性

从区域地质资料查证: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坳陷盆地,在下、中更新世活动强烈,而上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

总之,成都地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讲,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震稳定区,对高层建筑无不良影响。

成都地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潘、平武的强震或邻近周边(如汶川

8

映秀)的强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在7度以下,而成都地区地震按7度设防,安全度是保证的。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场地无断裂、滑移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经走访调查并结合钻探成果知:本场地无防空洞、沟浜、墓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稳定性好,适宜建筑。

4.2 地基承载力评价

⑴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经野外钻探鉴别、现场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拟建场区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按表14采用。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指标

表14 土层 重 度 压 缩 变形模量 内聚力 内摩擦角 岩石天然岩石饱和 基底摩 γ 模 量 C极限抗压承载力 k φ极限抗压k 擦系数 名称 (kN/m3) Es(MPa) Eo(Kpa) (Kpa) (°) 强度标准强度标准特征值值R(Mpa) 值R(Mpa) fak(Kpa) μ 素 填 土 18.0 80 粉 土 18.5 4.30 17.0 13.0 100 细 砂 18.8 5.0 20 90 中 砂 19.5 7.0 22 110 松散卵石 20.0 14.0 28 180 0.35 稍密卵石 21.0 22.0 32 320 0.40 中密卵石 22.0 32.0 38 560 0.45 密实卵石 22.5 45.0 45 840 0.5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2.2 30 1.129 250 0.35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24.9 40 7.69 5.35 1000 0.50 备注 天然地基(筏基)基床系数建议值:密实卵石40MN/m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15MN/m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55MN/m3 5 基础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5.1 天然地基评价

本次勘察查明场区内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粉土、细砂、卵石层,下伏基岩为泥质粉砂岩。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基础埋深,基底以下主要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其物理力学性质好,承载力高,可作为筏形基础的持力层。根据该场地地质情况,基坑开挖后,部分建筑(1#~3#楼)基底为卵石层,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需开挖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并采用素砼换填处理,基础形式采用筏形基础。

5.1.1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2.5、8.2.6条,由于本工程1#~14#楼持力层均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其产状平缓,有较大厚度,

无下伏软弱层,且为非压缩性土层,可判定为均匀性地基。

5.1.2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评价

根据拟建高层建筑的工程特性,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特征,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2.4条可知,对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承载力可不作修正,其承载力特征值为:1000kPa,能够满足拟建建筑上部荷载要求。

5.1.3地基变形计算

拟建物1#~14#楼拟采用筏形基础,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附录B,可不作变形验算。

5.2 桩基评价

5.2.1桩基持力层的选择

根据钻探揭露可知:拟建物基坑开挖后,基底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若中风

9

化泥质粉砂岩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考虑采用机械成孔桩或人工挖孔桩基础,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5.2.2推荐桩型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特点,本工程桩基建议采用机械成孔桩或人工挖孔桩,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桩端持力层。建议桩径为:0.80~1.20m,桩长为:5.00~7.00m。

5.2.3桩基设计参数建议

桩基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15 人工挖孔灌注桩 机械成孔灌注桩 地层名称 桩的极限侧阻桩的极限端阻桩的极限侧阻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力标准值力标准值力标准值qsik(kPa) qpk(kPa) qsik(kPa) qpk(kPa) 中密卵石 140 4500 140 4000 密实卵石 160 6000 160 500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90 130 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 140 5000 160 4000 5.3 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根据拟建场区工程地质特征结合建筑物特点可知,1#~14#楼均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筏板基础。地下室部分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作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柱基础或筏板基础。对于局部基底存在卵石及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建议采用素砼换填处理。

6、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6.1 基坑降水

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砂卵石中的孔隙性潜水,宜采用井点降水方案,卵石层渗透系数K建议取值22.0m/d。由于降水沉降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地面开裂等不良影响,因此降水井应严格控制出砂量,并建议采用多井点、小石量的降水工艺,以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不良

影响。由于本工程基坑开挖后,基底在基岩面以下,而基岩为相对隔水层,易造成基岩面部位降水困难,因此降水方式宜采用井点降水结合集水坑、排水沟等明排措施。

6.2 地下室抗浮

6.2.1 需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的拟建物

由于该场地均设有二层地下室,其基础埋深为-10.70m,结合上部荷载情况,高层住宅楼可不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纯地下室地段则需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根据前述的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可按埋深1.50m考虑(为历史最高水位),相应标高为476.00m。但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作好防水工作。

6.2.2抗浮型式的选择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和成都地区成熟的施工经验,本工程场地纯地下室地段建议采用抗浮锚杆方案。

6.2.3抗浮锚杆力学参数的选择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土体与锚固体黏结强度特征值建议值见表16:

土体与锚固体黏结强度特征值建议值表 表16

强中等 松稍中密风风土粉细散 密 密 实 化化名 土 砂 卵卵卵卵泥泥指标 石 石 石 石 质砂质岩 砂岩 frb(kPa) 40 50 100 130 150 180 110 200 对于地下室抗浮问题,须进行专门岩土工程设计。

10

6.3 基坑工程

由于拟建物设置两层地下室,在该工程基础施工过程中需进行基坑开挖,开挖深度为10.70m左右,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周边环境相对复杂,场地的东侧开挖线距现有道路3.50m左右(道路宽度25.0m左右);南侧为安置小区(18F)及南湖国际社区(33F),安置小区设一层地下室,基础埋深约为5.00m,南湖国际社区设二层地下室,基础埋深约为10.00m,场地其余方向地势开阔,无已建建筑。由于基坑壁土质一般,故建议采用桩锚支护方式,基坑支护设计所需参数建议值见表17:

基坑支护设计土体参数建议值 表17

重 度 黏聚力 岩土名称 γ C 内摩擦角 土体与锚固体黏结强度特征值(kN/m3) (kPa) φ(°) frb(kPa) 素填土 18.0 20 粉土 18.5 17.0 13.0 50 细砂 18.8 20 30 中砂 19.5 22 65 松散卵石 20.0 28 100 稍密卵石 21.0 32 120 中密卵石 22.0 38 150 密实卵石 22.5 45 180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2.2 40 30 110 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 24.9 120 40 240 7、施工监测 7.1 施工质量的检验

本工程基础施工中应重视施工验槽,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通知勘察、设计、质检等单位现场进行检验,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7.2 建立观测系统及进行安全预报

在采用安全可靠的基坑边坡支挡、支护措施施工同时,应做好各方面的观

测系统,及时进行安全预报。

7.3 建立长期沉降变形观测

在基础施工时,应设置多个观测点,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取得沉降数据,计算倾斜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沉降观测应进行专项设计。

8、结论与建议

在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工程分析论述中对场地工程地质问题已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为便于设计和施工使用,现综合结论与建议如下:

8.1 结论

8.1.1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交通便利,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无不利埋藏物,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8.1.2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属设计地震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Vse=152~312m/s,场地卓越周期建议采用0.312s。场地地基土属中软~中硬场地,为Ⅱ类建筑场地,处于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

8.1.3场地内粉土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细砂在饱和状态下为中等液化土层。

8.1.4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下于砂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历史最高水位为1.50m,相应标高为476.00m。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k值取22.0m/d。地下水对砼结构及砼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

11

8.1.5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是天然地基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同时也是桩基础良 好的桩端持力层。

8.2 建议

8.2.1 拟建场区各拟建物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作持力层;1#~14#楼基础型式可采用筏板基础,纯地下室部分基础型式可采用 柱基础或筏板基础。

8.2.2 各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及承载力建议值按表14采用,桩基础的有关 参数按表15采用。

8.2.3由于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为易软化岩石,故在基坑开挖后忌暴晒和雨水 浸泡,应及时封闭。

8.2.4在进行基础开挖之前,必需进行施工降水,以保证基坑支护及地基施 工顺利进行。

8.2.5 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基验槽工作,对出现的地质异常现象进行 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施工勘察。

8.2.6 若采用桩基础,建议进行一桩一孔施工勘察。 8.2.7 本报告可作施工图设计和基础施工的依据。

12

目 录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1.3 勘察工作依据及技术标准 1.4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与水文 2.2区域地质构造 2.3 场地地形地貌 2.4地层结构 2.5场地地下水

2.6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2.7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3.1抗震设防烈度及分组 3.2场地的类别判定 3.3砂土液化判别

4、岩土工程评价

4.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场地的适宜性4.2 地基承载力评价

5、基础方案的评价与建议

5.1 天然地基评价

5.2 桩基评价 5.3 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6、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6.1 基坑降水 6.2 地下室抗浮 6.3 基坑工程

7、施工监测

7.1 施工质量的检验

7.2建立观测系统及进行安全预报7.3建立长期沉降变形观测

8、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1、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 2、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3、工程照片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4、土工试验报告 5、水质分析报告

№:01 №:02~83 №:84~140 13

附件:附图: 6、波速测试报告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