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原名海会寺,始建于公元590年隋文帝年间,海会寺主持在相传周灵王太子晋曾经炼丹成仙的王乔洞内开始凿像建寺,供人礼拜、修行。
其洞内凿刻佛、菩萨两组,前洞口为一组,崖壁上刻有韦驮菩萨、迦蓝神尊者,中间两侧刻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上方刻有佛祖释迦摩尼,两旁刻的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并立两侧的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后洞口为一组,有上方刻有释迦摩尼、药师佛、阿弥陀佛,此组彩绘至今尚存。此外,洞内上下刻有500余尊罗汉像,在佛的周围还刻有虎、麒麟、狗等动物造像,场面宏伟,佛教称为‘海会’(即众生聆听佛祖说法),海会寺因而得名。
虽然此洞石窟比不上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的雄伟壮观,但王乔洞石窟以小见大而著称,即是宇宙众生的揽括也是集体的龙浓宿,如此绝妙的构思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石窟艺术中也仅此一处。
前洞口的圆形为大雄宝殿区,是礼赴佛的重要区域,晨钟莫鼓,佛乐梵音,加之洞中雾气飘渺,钟乳石的叮咚滴水,洞内共鸣,似千僧万侣,一片朗朗梵音振人心宇,如入仙境,相传唐代佛乐高僧逍遥来此洞云游誉此洞为“声韵锤铃
842年,道教杰出人物赵归真极力讨好唐武宗,策划废佛,会昌五年(845年)使得唐武宗下达了废佛诏书,结果使得全国近内近4700座寺院,4万多兰若(修行场所)废除,7万多僧尼还俗故里,这一事件被称为“三武一宗”灾祸最严重的第三难即唐武宗的“会昌法难”
在此期间海会寺法难当头,被当地道教徒以朝廷诏书为由,将海会寺的佛、菩萨像、罗汉像的头全部凿掉,并赶走僧人,后改为道教的紫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