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综合布线系统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通信工程综合布线系统。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在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 外业技术准备
2.2.1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调查,工作间、设备间应具备下列条件: 土建工程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宽度符合设计要求; 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铺设防静电地板的场所,地板防静电措施和接地符合设计要求; 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符合设计要求; 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符合设计要求。
2.2.2 电缆长度应逐盘核对,并根据设计图上各段线路的长度来选配电缆。 2.2.3 检验所用仪器、仪表应经计量检验,并在计量检验有效期内。 3. 技术要求 3.1 布线安装
3.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线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1.2 金属电缆桥架、管线的安装位置与走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3.1.3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时,应保持原有的扭绞状态,与模块式通用插座的连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T568A和T568B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3.1.4 屏蔽对绞线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接处屏蔽罩应可靠接触。
3.1.5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应以颜色、图形或文字区分终端设备的类型。 3.1.6 模块式通用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盖应与地面齐平并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3.1.7 预埋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应小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暗管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1.8 水平金属线槽在接头处、每间隔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及转弯处应有支架或吊架;垂直金属线槽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有金属盖板保护。
3.1.9 线槽在缆线通道两端出口处宜有填充材料进行封堵,线槽盖板应可开启。过线盒盖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水功能。
3.1.10 在公用立柱中布放缆线时,立柱支撑应牢固,立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隔应符合设计要求。
3.1.11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8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3.2 电缆特性检验
3.2.1 3类、5类线信道衰减量应符合表3.2.1的要求。
表3.2.1 信道衰减量(20℃) 频率(MHz) 3类(dB) 5类(dB) 1.00 4.2 2.5 4.00 7.3 4.5 8.00 10.2 6.3 10.00 11.5 7.0 16.00 14.9 9.2 20.00 - 10.3 25.00 - 11.4 31.25 - 12.8 62.50 - 18.5 100.00 - 24.0 注:总长度为100m以内。对3类对绞电缆,每增加1℃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会有0.4%的变化。
3.2.2 3类、5类线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3.2.2的要求。
表3.2.2 基本链路衰减量(20℃) 频率(MHz) 3类(dB) 5类(dB) 1.00 3.2 2.1 4.00 6.1 4.0 8.00 8.8 5.7 10.00 10.0 6.3 16.00 13.2 8.2 20.00 - 9.2 25.00 - 10.3 31.25 - 11.5 62.50 - 16.7 100.00 - 21.6 注:总长度为94m以内。对3类对绞电缆,每增加1℃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会有0.4%的变化。
3.2.3 3类、5类线线对间信道近端串音应符合表3.2.3的要求。
表3.2.3 信道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 1.00 4.00 29.3 50.6 8.00 24.3 45.6 10.00 22.7 44.0 16.00 19.3 40.6 20.00 - 39.0 25.00 - 37.4 31.25 - 35.7 62.50 - 30.6 100.00 - 27.1 3类(dB) 39.1 5类(dB) 60.0 注:最差值限于60dB。
3.2.4 3类、5类线线对间基本链路近端串音应符合表18.3.4的要求。
表3.2.4 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 1.00 4.00 30.7 51.8 8.00 25.9 47.1 10.00 24.3 45.5 16.00 21.0 42.3 20.00 - 40.7 25.00 - 39.1 31.25 - 37.6 62.50 - 32.7 100.00 - 29.3 3类(dB) 40.1 5类(dB) 60.0 注:最差值限于60dB。
3.2.5 5e类、6类和7类线缆信道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3.2.5.1 回波损耗(RL):只在布线系统中的C、D、E、F级采用,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回波损耗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回波损耗值应符合表3.2.5-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2所列关键频率的回波损耗建议值。
表3.2.5-1 信道回波损耗值 级别 C 频率(MHz) l≤f≤16 1≤f<20 D 20≤f≤100 1≤f<l0 E 10≤f<40 40≤f<250 30—10lg(f) 19.0 24—5lg(f) 32—10lg(f) F 251.2≤f≤600 8.0 40≤f<251.2 32—10lg(f) 最小回波损耗(dB) 15.0 17.0 级别 频率(MHz) 1≤f<l0 10≤f<40 最小回波损耗(dB) 19.0 24—5lg(f) 表3.2.5-2 信道回波损耗建议值 频率(MHz) C 级 最小 回波 损耗 (dB) D 级 E 级 F 级 1 15.0 17.0 19.0 19.0 16 15.0 17.0 18.0 18.0 100 10.0 12.0 12.0 250 8.0 8.0 600 8.0 3.2.5.2 插入损耗(IL):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插入损耗值应符合表3.2.5-3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4所列关键频率的插入损耗建议值。
表3.2.5-3 信道插入损耗值 级别 A B C D E F 频率(MHz) f=0.1 f=0.1 f=1 1≤f≤16 1≤f≤100 1≤f≤250 1≤f≤600 最大插入损耗(dB) 16.0 5.5 5.8 1.05×(3.23f)+4×0.2 1.05×(1.9108f+0.222×f +0.2/f)+4×0.04×f 1.05×(1.82f+0.0169×f +0.25/f)+4×0.04×f 1.05×(1.8f+0.01×f +0.2/f)+4×0.04×f 表3.2.5-4 信道插入损耗建议值
注:插入损耗(IL)的计算值小于4.0dB时均按4.0dB考虑。
频率(MHz) 0.1 1 16 100 250 600 最大插入损耗(dB) A级 16.0 —— —— —— —— —— B级 5.5 5.8 —— —— —— —— C级 —— 4.2 14.4 —— —— —— D级 —— 4.0 9.1 24.0 —— —— E级 —— 4.0 8.3 21.7 35.9 —— F级 —— 4.0 8.1 20.8 33.8 54.6 3.2.5.3 近端串音(NEXT):在布线系统信道的两端,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值均应符合表3.2.5-5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6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建议值。
表3.2.5-5 信道近端串音值 级别 频率(MHz) A B C D E F f=0.1 f=1 1≤f≤16 1≤f≤100 1≤f≤250 1≤f≤600 -20lg(10最小NEXT(dB) 27.0 25-lgf 39.1-16.4lgf 65.315lgf8320lgf①+2×10) 202074.315lgf9420lgf②-20lg(10+2×10) 2020102.415lgf102.415lgf②-20lg(10+2×10) 2020注:①N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②N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3.2.5-6 信道近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MHz) 0.1 1 16 100 250 600 最小NEXT(dB) A级 27.0 —— —— —— —— —— B级 40.0 25.0 —— —— —— —— C级 —— 39.1 19.4 —— —— —— D级 —— 60.0 43.6 30.1 —— —— E级 —— 65.0 53.2 39.9 33.1 —— F级 —— 65.0 65.0 62.9 56.9 51.2 3.2.5.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 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PS NEXT值的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最小PS NEXT值应符合表3.2.5-7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8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建议值。
表3.2.5-7 信道PS NEXT值 级别 D E F 频率(MHz) 1≤f≤100 1≤f≤250 1≤f≤600 -20lg(10-20lg(10-20lg(10最小PS NEXT(dB) 62.315lgf8320lgf①+2×10) 202072.315lgf9020lgf②+2×10) 202099.415lgf99.415lgf②+2×10) 2020注:①PS N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②PS N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3.2.5-8 信道PS NEXT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最小PS NEXT值(dB) E级 F级 1 57.0 62.0 62.0 16 40.6 50.6 62.0 100 27.1 37.1 59.9 250 —— 30.2 53.9 600 —— —— 48.2 3.2.5.5 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ACR值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5-9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
线对i与k间衰减串音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ACRik=NEXTik—ILk 式中i—线对号; k—线对号;
NEXTik—线对i、k间的近端串音; 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3.2.5-9 信道ACR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最小ACR (dB) E级 F级 1 56.0 61.0 61.0 16 34.5 44.9 56.9 100 6.1 18.2 42.1 250 —— -2.8 23.1 600 —— —— -3.4 3.2.5.6 ACR功率和(PS ACR):为近端串音功率和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信道的每一线对和布线的两端均应符合要求。布线系统信道的PS 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5-10所列关键频率的PS ACR建议值。
线对k的ACR功率和的计算公式如下:
PS ACRk=PS NEXTk—ILk 式中k—线对号;
PS NEXTk—线对k的近端串音功率和; 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3.2.5-10 信道PS ACR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最小PS ACR(dB) E级 F级 1 53.0 58.0 58.0 16 31.5 42.3 53.9 100 3.1 15.4 39.1 250 —— -5.8 20.1 600 —— —— -6.4 3.2.5.7 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为远端串音与插入损耗之间的差值,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ELFEXT数值应符合表3.2.5-1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2所列关键频率的ELFEXT建议值。
表3.2.5-11 信道ELFEXT值 级别 D 频率(MHz) 1≤f≤100 -20lg(10最小ELFEXT(dB) ①63.820lgf75.120lgf②+4×10) 202067.820lgf83.120lgf③+4×10) 20209420lgf9015lgf③+4×10) 2020E 1≤f≤250 -20lg(10F 1≤f≤600 -20lg(10注:①与测量的近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LFEXT值若大于70.0则仅供参考; ②ELF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 ③ELF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3.2.5-12 信道ELFEXT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E级 F级 1 57.4 63.3 65.0 16 33.3 39.2 57.5 100 17.4 23.3 44.4 250 —— 15.3 37.8 600 —— —— 31.3 最小ELFEXT (dB) 3.2.5.8 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PS ELFEXT数值应符合表3.2.5-13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4所列关键频率的PS ELFEXT建议值。
表3.2.5-13 信道PS ELFEXT值 级别 频率(MHz) 最小PS ELFEXT(dB) ①
D 1≤f≤100 -20lg(1060.820lgf72.120lgf②+4×10) 2020.820lgf80.120lgf③+4×10) 20209120lgf8715lgf③+4×10) 2020E 1≤f≤250 -20lg(10F 1≤f≤600 -20lg(10注: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PS ELFEXT值若大于70.0则仅供参考; ②PS ELF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 ③PS ELF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3.2.5-14 信道PS ELFEXT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PS ELFEXT (dB) D级 E级 F级 1 54.4 60.3 62.0 16 30.3 36.2 54.5 100 14.4 20.3 41.4 250 —— 12.3 34.8 600 —— —— 28.3 3.2.5.9 直流(d. c.)环路电阻: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应符合表3.2.5-15的要求。
表3.2.5-15 信道直流环路电阻 最大直流环路电阻(Ω) A级 560 B级 170 C级 40 D级 25 E级 25 F级 25 3.2.5.10 传播时延:布线系统信道每一线对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3.2.5-16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5-17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5-16 信道传播时延 级别 A B C D E F 频率(MHz) f=0.1 0.1≤f≤l 1≤f≤l6 1≤f≤100 1≤f≤250 1≤f≤600 最大传播时延(μs) 20.000 5.000 0.534+0.036/0.534+0.036/0.534+0.036/0.534+0.036/f+4×0.0025 f+4×0.0025 f+4×0.0025 f+4×0.0025 表3.2.5-17 信道传播时延建议值 频率(MHz) 最大传播时延(μs)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0.1 1 16 100 250 600 要求。
20.000 —— —— —— —— —— 5.000 5.000 —— —— —— —— —— 0.580 0.553 —— —— —— —— 0.580 0.553 0.548 —— —— —— 0.580 0.553 0.548 0.546 —— —— 0.580 0.553 0.548 0.546 0.545 3.2.5.11 传播时延偏差:布线系统信道所有线对间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3.2.5-18的
表3.2.5-18 信道传播时延偏差 级别 频率 最大传播时 延偏差(μs) A级 f=0.1 —— B级 0.1≤f≤1 —— C级 1≤f≤16 0.050 ①D级 1≤f≤100 0.050 ①E级 1≤f≤250 0.050 ①F级 1≤f≤600 0.030 ②注: ①0.050为0. 045 + 4×0. 001 25的计算结果; ②0.030为0. 025 + 4×0. 001 25的计算结果。
3.2.6 5e类、6类和7类线缆永久链路或CP链路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回波损耗(RL):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回波损耗均应符合表3.2.6-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2所列的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6-1 永久链路或CP链路回波损耗值 级别 C 频率(MHz) l≤f≤16 1≤f<20 D 20≤f≤100 1≤f 表3.2.6-3 永久链路或CP链路插入损耗值 级别 A 频率(MHz) f=0.1 f=0.1 B f=1 C D E F 1≤f≤l6 1≤f≤100 1≤f≤250 1≤f≤600 5.8 0.9×(3.23(L/100)×(1.9108(L/100)×(1.82(L/100)×(1.8最大插入损耗(dB) 16.0 5.5 f)+3×0.2 f+0.222×f +0.2/f)+n×0.04×f f+0.0169×f +0.25/f)+ n×0.02×f f+0.01×f +0.2/f)+ n×0.02×f 注:插入损耗(IL)的计算值小于4.0dB时均按4.0dB考虑。 L=LFC+LCPY 式中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 Y——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 n=2 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3.2.6-4 永久链路插入损耗建议值 频率(MHz) 0.1 1 16 100 250 600 最大插入损耗(dB) A级 16.0 —— —— —— —— —— B级 5.5 5.8 —— —— —— —— C级 —— 4.2 12.2 —— —— —— D级 —— 4.0 7.7 20.4 —— —— E级 —— 4.0 7.1 18.5 30.7 —— F级 —— 4.0 6.9 17.7 28.8 46.6 (3)近端串音(NEXT):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近端串音值均应符合表3.2.6-5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6所列关键频率的近端串音建议值。 表3.2.6-5 信道近端串音值 级别 A B C D E F 频率(MHz) f=0.1 0.1≤f≤l 1≤f≤l6 1≤f≤100 1≤f≤250 1≤f≤600 -20lg(10最小NEXT(dB) 27.0 25-lgf 40.1-15.8lgf 65.315lgf8320lgf①+10) 202074.315lgf9420lgf②-20lg(10+10) 2020102.415lgf102.415lgf②-20lg(10+10) 2020注:①N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 ②N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3.2.6-6 永久链路近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MHz) 0.1 1 16 100 250 600 最小NEXT(dB) A级 27.0 —— —— —— —— —— B级 40.0 25.0 —— —— —— —— C级 —— 40.1 21.4 —— —— —— D级 —— 60.0 45.2 32.3 —— —— E级 —— 65.0 54.6 41.8 35.3 —— F级 —— 65.0 65.0 65.0 60.4 54.7 (4) 近端串音功率和(PS N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信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的近端串音功率和值应符合表3.2.6-7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8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6-7 永久链路或CP链路近端串音功率和值 级别 D E F 频率(MHz) 1≤f≤100 1≤f≤250 1≤f≤600 -20lg(10-20lg(10-20lg(10最小PS NEXT(dB) 62.315lgf8320lgf①+10) 202072.315lgf9020lgf②+10) 202099.415lgf99.415lgf②+10) 2020注:①PS NEXT计算值大于57.0 dB时均按57.0 dB考虑;②PS NEXT计算值大于62.0 dB时均按62.0 dB考虑。 表3.2.6-8 永久链路近端串音功率和参考值 频率(MHz) 最小PS D级 1 57.0 16 42.2 100 29.3 250 —— 600 —— NEXT值(dB) E级 F级 62.0 62.0 52.2 62.0 39.3 62.0 32.7 57.4 —— 51.7 (5)线对与线对之间的衰减串音比(ACR):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布线两端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6-9所列关键频率的ACR建议值。 线对L与k间衰减串音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ACRik=NEXTik-ILk 式中i—线对号;k—线对号;NEXTik—线对i、k间的近端串音;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3.2.6-9 永久链路ACR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最小ACR (dB) E级 F级 1 56.0 61.0 61.0 16 37.5 47.5 58.1 100 11.9 23.3 47.3 250 —— 4.7 31.6 600 —— —— 8.1 (6)ACR功率和(PS ACR):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和线对两端的PS ACR值可用以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可参考表3.2.6-10所列关键频率的PS ACR建议值。 线对k的PS ACR值计算公式如下: PS ACRk=PS NEXTk-ILk 式中 k—线对号; PS NEXTk—线对k的近端串音功率和; ILk—线对k的插入损耗。 表3.2.6-10 永久链路PS ACR建议值 频率(MHz) D级 最小PS ACR (dB) E级 F级 1 53.0 58.0 58.0 16 34.5 45.1 55.1 100 8.9 20.8 44.3 250 —— 2.0 28.6 600 —— —— 5.1 (7)线对与线对之间等电平远端串音(ELFEXT):只应用于布线系统的D、E、F级。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等电平远端串音值应符合表3.2.6-11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12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6-11 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等电平远端串音值 级别 D E 频率(MHz) 1≤f≤100 1≤f≤250 -20lg(10-20lg(10最小PS NEXT(dB) ①63.820lgf75.120lgf②+n×10) 202067.820lgf83.120lgf③+n×10) 2020 F 1≤f≤600 -20lg(109015lgf③9420lgf+n×10) 2020注:n=2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LFEXT值若大于70. 0则仅供参考; ②ELFEXT计算值大于60.0dB时均按60.0dB考虑; ③ELFEXT计算值大于65.0dB时均按65.0dB考虑。 表3.2.6-12 永久链路等电平远端串音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ELFEXT (dB) D级 E级 F级 1 58.6 .2 65.0 16 34.5 40.1 59.3 100 18.6 24.2 46.0 250 —— 16.2 39.2 600 —— —— 32.6 (8)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PS ELFEXT):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PS ELFEXT数值应符合表3.2.6-13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14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6-13 永久链路或CP链路PS ELFEXT值 级别 D E F 频率(MHz) 1≤f≤100 1≤f≤250 1≤f≤600 -20lg(10最小PS ELFEXT(dB) ①60.820lgf72.120lgf②+n×10) 2020.820lgf80.120lgf③-20lg(10+n×10) 20209120lgf8715lgf③-20lg(10+n×10) 2020注:n=2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①与测量的远端串音FEXT值对应的ELFEXT值若大于70. 0则仅供参考; ②ELFEXT计算值大于57.0dB时均按57.0dB考虑; ③ELFEXT计算值大于62.0dB时均按62.0dB考虑。 表3.2.6-14 永久链路PS ELFEXT建议值 频率(MHz) 最小PS ELFEXT (dB) D级 E级 F级 1 55.6 61.2 62.0 16 31.5 37.1 56.3 100 15.6 21.2 43.0 250 —— 13.2 36.2 600 —— —— 29.6 (9)直流(d. c.)环路电阻: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应符合表3.2.6-15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16所列的建议值。 表3.2.6-15 永久链路或CP链路直流环路电阻值 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F级 最大直流环路电阻(Ω) 530 140 34 (L/100)×22+n×0.4 (L/100)×22+n×0.4 (L/100)×22+n×0.4 注:L=LFC+LCPY 式中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 Y——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 n=2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n=3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3.2.6-16 永久链路直流环路电阻建议值 最大直流 环路电阻(Ω) B级 170 C级 40 D级 25 E级 25 F级 25 (10)传播时延: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每一线对的传播时延应符合表3.2.6-17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18所列关键频率建议值。 表3.2.6-17 永久链路或CP链路传播时延值 级别 A B C D E F 频率(MHz) f=0.1 0.1≤f≤l 1≤f≤l6 1≤f≤100 1≤f≤250 1≤f≤600 注:L=LFC+LCPY 式中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 Y——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 n=2 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 n=3 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3.2.6-18 永久链路传播时延建议值 频率(MHz) 0.1 1 16 100 最大传播时延(μs) A级 19.400 —— —— —— B级 4.400 4.400 —— —— C级 —— 0.521 0.496 —— D级 —— 0.521 0.496 0.491 E级 —— 0.521 0.496 0.491 F级 —— 0.521 0.496 0.491 (L/100)×(0.534(L/100)×(0.534(L/100)×(0.534(L/100)×(0.534最大传播时延(μs) 19.400 4.400 f+0.036/f)+n×0.0025 f+0.036/f)+n×0.0025 f+0.036/f)+n×0.0025 f+0.036/f)+n×0.0025 250 600 —— —— —— —— —— —— —— —— 0.490 —— 0.490 0.4 (11)传播时延偏差:布线系统永久链路或CP链路所有线对间的传播时延偏差应符合表3.2.6-19的要求,并可参考表3.2.6-20所列的建议值。 表3.2.6-19 永久链路或CP链路传播时延偏差 级别 频率 最大传播时延偏差(μs) A级 f=0.1 B级 0.1≤f≤1 C级 1≤f≤16 (L/100)×0.045+n×0.00125 D级 1≤f≤100 (L/100)×0.045+n×0.00125 E级 1≤f≤250 (L/100)×0.045+n×0.00125 F级 1≤f≤600 (L/100)×0.045+n×0.00125 —— —— 注:L=LFC+LCPY 式中 LFC——固定电缆长度(m);LCP——CP电缆长度(m); Y——CP电缆衰减(dB/m)与固定水平电缆衰减(dB/m)比值。 n=2对应不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或仅测试CP链路。 n=3对应包含CP点的永久链路的测试。 表3.2.6-20 永久链路传播时延偏差建议值 级别 频率 最大传播时延偏差(μs) A级 f=0.1 —— B级 0.1≤f≤1 —— C级 1≤f≤16 0.044 ①D级 1≤f≤100 0.044 ①E级 1≤f≤250 0.044 ①F级 1≤f≤600 0.026 ②注: ①0.044为0.9×0. 045 + 3×0. 001 25的计算结果; ②0.030为0.9×0. 025 + 3×0. 001 25的计算结果。 3.3 光缆特性检验 3.3.1 布线系统所采用光纤的性能指标及光纤信道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同类型的光缆在标称的波长,每公里的最大衰减值应符合表3.3.1的要求。 表3.3.1 光缆衰减 最大光缆衰减(dB/km) 项目 波长 衰减 OM1、OM2及OM3多模 850nm 3.5 1300nm 1.5 1310nm 1.0 OSI单模 1550nm 1.0 3.3.2 光缆布线信道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介入损耗)应不超过表3.3.2的要求,该指标已包括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 表3.3.2 光缆信道衰减范围 最大光缆衰减(dB/km) 级别 单模 多模 850nm OF-300 OF-500 OF-2000 1.80 2.00 3.50 1300nm 1.80 2.00 3.50 1310nm 2.55 3.25 8.58 1550nm 1.95 2.25 4.50 3.3.3 光纤链路的插入极限值应符合表3.3.3的要求。 表3.3.3 光纤链路损耗参考值 种类 工作波长(nm) 衰减系数(dB/km) 多模光纤 850 3.5 1300 1.5 单模室外光纤 1310 0.5 1550 0.5 单模室内光纤 1310 1.0 1550 0.75dB 1.0 0.3dB 连接器件衰减 4. 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 综合布线的施工流程为:施工准备→综合布线设备安装综合布线缆线敷设→综合布线系统调试→故障处理布线完成。 5. 施工要求 5.1 综合布线设备安装 5.1.1 综合布线设备(包括机柜、机架、配线部件、信息插座模块、电缆桥架、线槽等)到达施工现场,应认真核对名称、规格和数量,检查设备外观质量和外包装,核对零配件数量和其他随机附件。 5.1.2 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5.1.2.1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机柜、机架应排列整齐,垂直偏差不应大于3mm。 5.1.2.2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损坏,漆饰完好,铭牌、标记清楚准确。 5.1.2.3 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槽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5.1.3 各类配线部件安装应完整、就位,标志齐全;安装螺丝应紧固,各部件的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5.1.4 信息插座模块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5.1.4.1 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1.4.2 信息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接线盒盖应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 5.1.4.3 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5.1.4.4 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及适配器的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符合设计要求。 5.1.5 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5.1.5.1 电缆桥架及线槽的位置应符合施工设计图的要求,其位置偏差不应大于50mm; 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大于2mm;垂直偏差不应大于3mm。走线架应固定牢固。 5.1.5.2 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 5.1.6 安装机架、机柜、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缆线桥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5.2 综合布线缆线敷设 5.2.1 综合布线系统主干布线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方式敷设光电缆的施工技术,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3章的有关规定。 5.2.2 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光电缆通常经电缆孔、管道或电缆竖井布放,主干子系统的水平通道通过电缆桥架或地槽、暗管等布放;配线子系统的光电缆通常经电缆桥架或地槽、暗管等布放。 5.2.3 车站和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的各种缆线、器材到达现场应进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工程使用的电缆和光缆的防火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 5.2.4 车站和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的配套型材、管材、铁件的材质、规格、型号等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5.2.4.1 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5.2.4.2 室内管材采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管槽应根据工程环境要求做镀锌或其他防腐处埋。塑料管槽必须采用阻燃管槽,外壁应具有阻燃标记。 5.2.4.3 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5.2.5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5.2.5.1 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5.2.5.2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5.2.6 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5.2.6.1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整齐,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要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5.2.6.2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编号等必要的信息。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2.6.3 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 5.2.6.4 缆线的弯曲半径要求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4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10倍; 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0倍; 敷设SYV-75-5同轴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10cm; 敷设多芯信号线的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6倍。 5.2.6.5 缆线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1)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开布放,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应符合表 5.2.6-1的规定: 表5.2.6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 条件 380V<2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②槽道或钢管中 130 70 10 ①最小净距(mm) 380V2.5~5kVA 300 150 80 380V>5kVA 600 300 150 注:①当380 V电力电缆负荷容量小于2 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小于或等于l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②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是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2)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表5.2.6-2的规定。 表5.2.6-2 综合布线电缆与其他机房间最小净距 名称 最小净距(m) 配电箱 1 变电室 2 名称电梯机房 2 空调机房 2 (3)建筑物内光、电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5.2.6-3的规定。 表5.2.6-3 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mm) 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 热力管给水管 (不包封) (包封) 500 500 300 300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5.2.7 在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1 密封线槽内敷设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5.2.7.2 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0.5m处应固定在电缆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隔5~l0m处应固定。 5.2.7.3 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同轴电缆和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5.2.8 配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5.2.8.1 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 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 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过线盒盖应能开启, 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应能防水与防灰;过线盒和接线盒应能抗压。 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模块接线盒间或金属线槽与金属钢管之间连接时,缆线应用软管保护。 5.2.8.2 预埋暗管保护要求 预埋在墙体中的暗管外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暗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的最大管径不宜超过100mm。 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有转弯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预埋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暗管转弯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5.2.8.3 电缆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电缆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 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面1.8m以下部分应加盖金属盖板。 直线段电缆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金属线槽敷设时,在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段出口0.5m处、转弯处,应设置支架或吊架。 塑料线槽的槽底固定点距离宜为lm。 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应采取防火措施。 5.2.9 缆线终接应符合对绞电缆芯线终接时,应保持原有的扭绞状态,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连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T568A和T568B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5.2.10 各类跳线和连接器间接触应良好,标志齐全清晰;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3 综合布线系统调试 5.3.1 测试综合布线对绞线终接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接线图,线位应正确,不得出现反向线对、交叉线对或串对。 5.3.2 检测布线链路和信道缆线长度,应在系统要求的极限长度范围之内。 5.3.3 测试5e类/D级、6类/E级铜缆布线系统的永久链路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要求。 6. 劳动组织 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人员配备表 名 称 负责人 技工 普工 7. 材料要求 7.1 布线作业中使用的焊锡材料、工业酒精和绝缘胶带必须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7.2 布线使用的光、电缆必须有产品合格证,并且经过检验测试合格。 数 量 1人 2人 4人 7.3 捆绑所用扎带经过拉力试验检验合格。 8. 工具和仪表配置 主要工具和仪表配置表 名称 电阻测试仪 500 V兆欧表 万用表 光源 各类扳手 剥线钳 电钻 电切割机 各类钳子 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 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表面涂覆或镀层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9.2 工程使用的对绞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合同要求。 9.3 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外表有无损伤,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 9.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光缆时,应检查光缆合格证及检验测试数。 9.5 配线模块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部件应完整,检查塑料材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9.6 光、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9.7 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 9.8 有关对绞电缆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传输性能及接插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 9.9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9.10 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9.11 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9.12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9.13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底座盒的固定方法按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预置扩张螺钉固定等方式。 9.14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数量 1台 1台 1台 1台 2套 2把 1把 1台 2套 名称 电桥 水平测试仪 网络电缆测试仪 光功率计 电烙铁 各类螺丝刀 锤子 电吹风 钢锉 数量 1台 1把 1台 1台 2把 2套 2把 1把 1把 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 在布线过程中,使用扳手必须单侧用绝缘胶带包裹,防止因工具使用时导通不同电极。 10.2 使用的电源电压稳定,接入电源按操作规程进行。 10.3 各类仪表仪器使用前经过性能检验合格,使用操作规范。 10.4 电烙铁长时间不适用时,必须切断电源;加热后严禁朝向他人或自己。 10.5 设备加电前必须严格检查各类电路的正确连接。 10.6 检查各类接地点连接牢固,接触良好。 10.7 使用刀具开拨光电缆方法得当,避免伤害自己或他人。 10.8 尾纤接入后,严禁进入光源发射时对准眼睛观看。 10.9 截余光电缆集中堆放。 10.10 开剥后的截断电缆铜线摆放规范,严禁遗留在设备中。 10.11 各类线径捆扎有序,避免串线发生。 10.12 布线完成后,要清理打扫机房,垃圾集中处理或带走。 10.13 人员撤离时,施工中引入的电源或导线也必须撤出,恢复进场时的电源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