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时代 智库理论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与
培育策略研究
吴丹丹 苟佳 郑爽 成良卓 高华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摘要:“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对互联网使用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大学生在互联网活动中出现了诸多信息伦理道德问题,亟待进行系统培育。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拟运用结构方程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培育策略。研究将对大学生了解信息伦理道德知识、形成信息伦理道德意识、规范信息伦理道德行为、提升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水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策略中图分类号:TP393.4
一、引言
在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愈发受关注的同时,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学生信息泄露”“大学生陷入诈骗陷阱”等新闻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仅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现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培育策略也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信息伦理道德”其起源是“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IA)Paul Zurkowski在一份向全美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信息伦理一词于1988年由Robert Hauptman首次提出, “所有与信息生产、信息储存、信息访问和信息发布伦理问题相关的研究都统称为信息伦理。”而今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正逐步走进全球视野。
在中国知网(CNKI)主题类别数据搜索“信息伦理道德”,发表日期截止至2019年2月,共检索到967篇文献,由此说明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逐渐走进研究学者视线。如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信息素养论》一书中,不仅首次在国内学术界中引入“信息素养”概念,还明确提出“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滕秋茗在文章中指出当今信息伦理道德的严重失范,提出了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前人研究为信息伦理道德的后续调研提供了很多参考性意见,推动了社会对于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重视。但是有关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育策略的调研略少,因此,研究以信息伦理道德为主题,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开展调研,在收集分析信息后,从社会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建设及学生自主提升三方面提出了对于加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7-0169-003
生群体(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问卷回收情况如下:纸质问卷共发放220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的培育策略。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1.信度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8(见表1),说明整个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表1 关于“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信度分析
克隆
Alpha858
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
Alpha915
项数16
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相关概述
在现代学科划分中,伦理为一级学科,道德属于伦理的二级学科,体现的是伦理的一部分。信息伦理也被我国学者沙勇忠称作信息道德,“信息伦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文实际探讨是围绕“信息伦理道德”展开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相对于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已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内容,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在当今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中。
三、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调查(一)研究设计
大学生群体通过问卷反映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对于信息伦理道德的不了解与不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培育策略研究。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伦理道德”及相关概念仅是有所耳闻,并且对其了解兴趣也不高。只有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信息伦理道德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方面教育工作。
本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聚焦大学生群体,调研其信息伦理道德现状,通过分析研究,从社会、学校及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推动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宣传和发展。
(二)问卷制定
根据现实生活切身体会及对文献的研究总结,从大学生角度,以信息伦理道德为核心进行了问卷编制,于2018年11月线下发放,并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对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为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学
2.效度分析
问卷的KMO度量值为0.905,说明样本数充足,显著性sig为0.000,小于0.05,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可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利用恺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通过主成分、初始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等信息来检验问卷效度。通过内容析以及因子分析得出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开展调研工作。(见表2)
表2 关于“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调查问卷
KMO和Bartlett效度分析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自由度
显性
905
近似卡方 4560.500
120
000
3.问卷调查结果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之后,与以往资
·169·
智库理论 料相结合,得出以下结果,当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道德体系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网络环境建设不够完善,网络风气导向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校在网络信息伦理方面对于学智库时代 于学生的教育有所匮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开设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课程,形成制度化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泛滥、碎片化,形成信息超载现象,其中包括许多黄色、暴力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的重要因素。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其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活动。比如,举办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演讲比赛、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辩论赛、举办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征文大赛等;也可以依托社会力量,为学生的教育有所匮乏;
(3)大学生群体对相关概念模糊,信息保护意识较弱,信息素养存在一定问题。
四、信息伦理道德培育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当务之急便是构建新型的网络道德体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而抵御各类不良信息的侵袭,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相关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一)社会环境建设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调查者对于网络上的盗版产品持坚决抵制态度,但仍有46%的被调查者明知非法却依旧使用,这说明我国社会信息伦理安全法制环境有待改善,建议如下:
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信息问题的监管力度
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主,其余还有《互联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但对于信息伦理方面却没有明确条例规定,易出现信息不实、群众效应、形成,导致网络暴力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当通过立法程序,出台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有法可依。
出台相关要基于科学预警,借助技术平台,构建干预体系,因为“在平台支持下处理公共事件会事半功倍”。
2.国家、社会积极引导,形成网络环境良好风气
由于网络环境是虚拟的,这会使部分人认为在网络上的行为是自由、不受约束的,可能会导致信息传播时,形成恶劣的网络风气,如黄色、暴力信息泛滥,随意盗用他人作品等。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人们安全上网,文明上网,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风气和社会环境。
(二)学习环境建设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过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讲座,但几乎无用;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只有15%的人在开展之后感觉有帮助,这说明学校在网络信息伦理方面对·170·
因此,学校可由授课教师统一编订相关方面教材,在学校设置的相关公共课程,学生集体上课,进行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并形成考试制度,做到真正把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实现制度化管理。任何学科的授课教师,都应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贯彻信息伦理道德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相关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理智上网,远离不良信息。
2.改善设施,提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良好环境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改善学校设施,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争相购入信息化设备,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电子浏览室、智慧课堂以及校园网等。但大多数教学仍在传统课堂中进行,很少使用信息化课堂,造成了大量浪费,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环境更加自由的校园周边网吧上网查找资料。然而其环境嘈杂,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存在不健康因素,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信息伦理道德。因此,国内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引入先进设施的同时,应该更注重考虑到为学生提供有效获取信息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创造良好便利的条件,比如开设校园论坛,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学习交流,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信息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加大培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素养,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提供示范作用。高校可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知识的培训,学习完成后要求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举办研讨会。在大学生形成信息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不仅要有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不断融入到学生中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对大学生起到一个更好的教育作用。
4.开展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
生举办讲座、报告等,内容涵盖丰富,提高学生文化底蕴,通过报告来呼吁大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学生自主提升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会对自己信赖的网站透露个人信息,36%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注意过网络信息问题,只有14%的人非常注意,这说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安全有待加强,建议如下:
1.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优势,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部分大学生还缺乏一定的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其看待问题缺乏一定的性、客观性,对于网络信息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危害都是巨大的。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可通过MOOC等相关平台,学习相关信息知识,提高信息判断力及对信息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都应该对此重视,采取适当措施,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素养,这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五、结束语
如今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相关问题愈发受到全球关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军,应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而要加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建设,良好的培育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在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进行研究,并从社会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建设及学生自主提升三方面提出对于增强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由于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如问卷发放范围不够广泛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调研细化。
【作者简介】吴丹丹(1997-),女,
智库时代 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曲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A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受曲阜师范大学科研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A146)专项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25(4):8-11.
[2]杨晶晶,谷立红,田红.信息伦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2011(7):61-67.
[3]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滕秋茗.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探析[J].情报科学,2007,25(7):1002-1005+1010.
[5]刘彦尊.信息伦理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7-20.
智库理论
[6]李景春,余仰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8(3):183-188.
[7]杨秀丽.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22-23.
[8]马复培.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98-100.
(上接第157页)
(四)教材应与“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相同步。
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变换专业知识学科教材内容表达形式,改变教材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让学科辅导教材更加的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的趋势,可以多增设一些同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保证教学学科在教材层面上不存在缺陷。可以通过丰富的表达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定义,例如:举例子讲解、练习题巩固等。合理的分配学科教材知识的结构,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来分配知识点的排列。目前,很多学科教材的跳跃性很强,有时候第一章的内容与第二章的知识连接较大,而且章节知识点之间存在忽简忽难的现象,这不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也是增加了课前准备工作的负担,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应该大量的增设多媒体课件,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去弥补学科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保证学科教材的章节知识点之间要有连贯性,教材的知识点排列可以先从简单开始,逐渐地增加难度,这种排列方式也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同步完善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与学科教材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促进学生发挥思考能力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选择对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学科的教学内容全靠教学模式来表达,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问题也与教学模式的表达方式息息相关。在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教师自身应该加
强对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探索其中的应用价值,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刘薇(1985-),女,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课题项目】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XSKY08)
【参考文献】
[1]汪卫东.论多媒体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合理应用[J].江西学院,2017(6):155.
[2]丁晓梅.“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大学,2018(1):115-178.
[3]杨磊.“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7(5):13.
(上接第168页)
提供了全能型人才。现在有很多老师有一种错误的教学想法,认为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管住学生”,严重的把学生逼迫成了学习机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中,从事这一教育职业的教师们的工作理念首先被“创新”,他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跟随教育部下发的新型教育改革。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现在,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采用的都还是传统的“灌输”,手上拿着课本,一字不漏的朝着坐在课堂上的同学们读完,这样一节课下来,完全没有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课堂的重要形式,这样的内容,最终也决定这一堂课的真正价值。所以,要想思想政治教育成功,需要从教育内容上下手,在教育内容上创新,教育的改革创新才能发展得顺利。在新型的课堂内容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顺利展开教育改革创新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创新所谓的指导方针,就像是悬在人头顶上的一根指南针,无论是在何种境遇,都能
指引迷途的人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指导方针是保证思想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将指导方针创新之后,地下的“迷途者”都会跟着这颗伟岸的标杆一起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创新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教育行为的针对,强化索质教育功能,以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要求,也是国外新思想新文化大潮袭击下的产物。国家教育部特此展开教育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党、以及教育部出台了多个文件的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足有成效。在各大高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后,严格按照出台文件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且不断的改善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同时,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对教师的师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强化,切实的提高了各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了全能型人才,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教授之后,有其独特的明辨能力,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能够清晰的进行自我认识,不会行差踏错。
【作者简介】谢斌(1976-),男,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郑振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初探——以广西师范学院社科部的教学实践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31-33.
[2]汪灿德.基于管理学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43-244.
[3]周湘莲,侯旭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4):74-76.
[4]潘荣华,周新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6-7.
[5]陈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82-85.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