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要素探索
摘要: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使我国拥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中,古建筑所占的数量最多,是文物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口的急速增长、自然原因、环境污染这些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都对古建筑的保存有致命的影响,而对于已经受损的古建筑,它的修缮是保证古建筑保存的重中之重。 古建筑修缮有必须遵守的原则和严格的技术要求,对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要素进行探索,来提高文物古建筑修缮质量,达到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古建筑修缮;技术要素 前言
文物古建筑是历史、人文的承载体。古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能很好地为民族自信提供源泉,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历史科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例证和借鉴,所以文物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尤为重要。
文物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就要求必须保留原有建筑的“原状”,严格按照原有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来进行修缮,而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因素复杂的变化影响,对古建筑修缮的技术工作要素也变得繁杂多变,从事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性,对于修缮程序要求、古建筑的情况、法式特征和历史背景都需要熟练掌握并且在修缮施工前准备充分。本文根据古建筑修缮原则和修缮工艺及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要素进行探索,将尽可能的去提高其修缮质量,完成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价值,为古建筑修缮技术发展提供些理论参考。 1. 文物古建筑的修缮特性
(1)古建筑修缮具有特殊性。古建筑的修缮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中有明确的规定,在修缮、转移、保养文物的过程中,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古建筑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要尊重这些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地方的技术和文化。古建筑修缮中有两大原则,即保持原状原则与尽量不干预原则。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时,要对以前结构的各个细节进行观察、摄影、测绘、记录,包括古建筑的原材料、结构、样式、尺寸、特点等,以此作为修缮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每一件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修缮的过程中要仔细慎重,首先对文物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了解古建筑的建筑原材料的特性,比如木材、石头、砖、土等,保持与古建筑相匹配,才能在修复古建筑后,仍然保持其原有风貌,凸显原有的文化历史内涵。
(2)古建筑修缮要求专业性。古建筑的修缮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系统性的设计,是一个长期不断优化的过程。每一个地方的古建筑的特点样式,都与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只有对古建筑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选择与古建筑风格相符的、符合历史事实的设计进行修缮,保持古建筑的风貌。
(3)古建筑修缮具有复杂性。古建筑修缮的核心工作就是施工阶段,对古建筑的保护工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古建筑修缮的工作人员,要时刻遵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认真细致准备施工,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法。古建筑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不仅要求技术人员能通过史料制定古建筑的施工工艺,更要在修缮的时候,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切忌追求所谓的“新”。古建筑往往具有灿烂多彩的颜色,这是由于在颜料的选取上,多采用的是天然矿物颜料,化学性能很稳定,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复时,也要尽量使用天然矿物原料,保持传统绘画的风貌。
2. 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勘察
在任何情况下,修缮施工前都需要进行细致勘查现场,保证对修缮文物的了解程度,勘查是文物古建筑修复前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对其年代风格的识别、损毁情况的勘查是勘察的主要关注部分:①年代风格的识别主要从建筑的屋面、柱、梁架、斗拱和墙体几个方面入手识别,屋面识别的要素为屋面举折坡度与形式、屋脊属件造型与纹饰、檐口附件的样式以及脊瓦件的形式、材质、尺寸及配安方式等;柱的识别要素为柱的比例、柱身构造及平面排列方式等;梁架的识别要素为结构组合形式、梁枋断面的比例及瓜柱、梁肩、梁背、梁头的工艺手法等;斗拱的识别要素为斗拱的比例尺度、构造组合方式及分布排列位置等;墙体的识别要素为砖的尺寸规格,砌筑方式、灰浆材料等。②损毁情况的勘查:在损毁情况的勘查前,应先对修缮的古建筑现状构造、工艺做法等进行详细勘查,做到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建筑现状“健康的面貌”,然后勘查“病态的特征”。损毁情况的勘查应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观到内里。首先检查建筑整体是否有倾斜和下沉,屋面是否有坍塌和破损,墙体是否有歪闪和裂缝,台明地面是否有鼓胀和凹陷,油漆彩画是否完整和剥落,门窗是否变形和残损等。其次对各部位做进一步详勘,例如对柱、梁架等木作构件的勘查主要检查构件是否残损、脱卯、弯垂、劈裂、糟朽及具体破坏程度。对屋面主要检查脊瓦件是否完整,屋面是否长草、塌陷、漏雨,檐口椽望是否弯垂、朽折。
保存至今的文物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受了多次破坏和维修,在识别确定文物古建筑的年代时,除了依据现存的主体结构、工艺做法外还要以与古建筑相关的文献资料比对认定。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针对现状及损毁情况勘查后,出具现状勘察报告并绘制详细准确的实测图和整理详实清晰的影像文字记录,反映其建筑形式、功能、规模、材料、法式特征、营造工艺、残损状况等,明确每个构件的受力情况和实施用途,记录统计残损构件的位置、范围、数量、程度,分析其破坏残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古建筑现状勘察实测,同时对其历史、保存现状、管理等条件的综合分析,确定勘察结论并以此制定针对性的修缮保护实施方案。
3. 技术信息材料的收集
文物古建筑内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其材料技术信息收集按“四原”原则进行,而原材料的收集是其重要原则之一。原材料包括基础材料、地面材料、墙体材料、木构材料、装修材料和油饰材料等。原构件的收集应进行详细的绘图及材料性能等文字记载统计,后将这些构件按类型和条件加以保护。
(1)进行墙体和屋面材料的信息收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墙体和屋面材料分散遗漏在地表或埋藏于地下,包括砖块、瓦片、滴水等。收集过程可能繁琐,收集到的材料残缺不全,但这些原建筑材料可以在具体进行修缮施工前可以提供原建筑的风格、材料、外观和颜色,提升修缮质量,延续历史信息。
(2)对原建筑物柱、梁架、斗拱、门窗等木质的构件材料收集。在文物古建筑的附近可能会有石柱、石阶等材料散落,而木质构件材料,可以勘查附近古建筑的构件材质加以确定材质和历史风格。
(3)对原建筑的油漆材料信息收集。木质构件的油漆在时间的流逝中极难完整保存,对于这类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前期,应做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同组建筑油漆作为参考,明确历史风格和当时自然环境与人文习俗,以便更准确的确认其材质、颜色。在进行文物古建筑单体修缮工程时,我们也可勘查原建筑木质构件残留油漆,如木质构件的暴裂处和柱头等这些部位有较大可能拥有原有建筑的油漆风格,找出隐蔽和不容易被浸蚀破坏的部位进行油漆的材质和颜色的确定,减少误差,保证最大的修缮还原度。 结束语:
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中国自信的源泉和坚定基础。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显而易见,对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要素有更高的要求,严格遵守修缮古建筑物原则,才能提升修缮质量保证文物古建筑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完成文物修缮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岩,何海蛟.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居业,2018(01):121+123.
[2] 杨坚华. 浅谈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管理技术[J].建筑设计管理,2018,33(07):84-86. [3] 王璠. “整体性”原则视角下的文物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0.
[4] 李奇功. 文物古建筑如何“涅槃重生”的探讨研究———以保定为例[J].山东工业技术,2017(0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