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道路绿化带设计
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升级,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海绵城市理论,而在城市海绵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道路雨洪管控,不仅能实现整体水资源的合理化收集,也能有效节约整体城市绿带的灌溉,为城市的绿化景观做出相应的贡献。本文围绕海绵城市理论以及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集中的阐释,旨在提高相应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更好的运行相应的城市运行理论。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1 海绵城市与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关系。
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而综合的雨洪管理概念。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利用绿带,行道树池及路侧绿带间作为“滞留载体”。通过对绿带,行道树池及路侧绿带的特殊设计(也就是建立“渗、滞、蓄、净、用、排”等的生态技术),维持建设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从而缓解城市雨洪压力、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在设计中,硬化路面、铺装,作为汇水区域,绿地作为“滞留载体”,市政排水管网,作为排出通道。应通过水文计算,合理确定有效调蓄容积,设置溢流井、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等设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防止出现城市内涝[1]。
2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绿化景观设计之道路绿化带设计
对于城市道路来说,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主要措施,其中道路的绿化带采用生物滞留带措施,其基础作用不仅要对机动车道的基础雨水径流进行有效的管控,也要对基本的自身雨水徑流进行系统化的存储,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和规范。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过程中,要集中收集和整理基本的道路信息,并根据基本的道路等级进行集中化的设计。在实际的分车绿带设计中,只有实现道路纵坡大于基础横坡,才能实现道路中心线附近基础径流的截留作用,保证整体设计结构符合城市道路的基础需求。
2.2 绿化景观设计之行道树绿带设计
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行道树绿带主要作用就是对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水流的基础储水以及调蓄,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
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行道树绿带主要采取的就是树池结构的单排植被,进行基础的LID 树池布局,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和平衡。设计设施进水口(如路缘石豁口)处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另外,也要在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的优化,向内设置基础坡度为18%的低坡以及基础碎石缓冲地带,利用复合式栽种模式对基础水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截留,以减少树池中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优化整体设计结构。
2.3 绿化景观设计之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是实现对于汇入绿带中雨水的基础续存,在景观设计中要运行乔- 灌- 草复合模式,运行优化的植物缓冲结构,以实现整体结构对于水资源的有效集约。设计时要结合基本的周边结构和基础需求,利用植物缓冲带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过滤,既满足市民对于景观的近距离欣赏,也能减少车辆的噪音干扰,并保证整体设计的结构完整性。在路侧绿带绿化植物选择中,要针对防尘、除噪以及减轻污染为基本出发点,利用合理化的结构布局,对高大的乔木以及灌木进行合理有效设计,保证色彩的基础搭配以及由于季节产生的植物变化,真正实现美观舒适的道路景观,既满足人们对于道路景观的欣赏,也实现了交通道路上有效的指引功能。
另外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宜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当红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由主管部门协调,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红线外城市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消纳。当红线内绿地空间充足时,也可利用红线内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红线外空间的径流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2]。
3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措施。
3.1 设计准备工作
主要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就是对于城市的现状条件、建设方案、道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详细的标注,并问题进行评估分析。根据海绵城市规划或该区域的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及设计降雨量。以昆明为例,现阶段城市总体指标根据《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不低于70%。对应设计降雨量15.7mm。以此作为有效调蓄容积的计算基数。结合绿地景观设计,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创造健康和谐有序的海绵城市道路环境[3]。
3.2 设计阶段
根据道路主体方案内容,综合考虑园林、排水、建筑、管线、道路等专业协调与衔接,进行竖向微调→汇水区域划分→技术选择与设施平面布局→通过水文、水力计算→确定有效调蓄容积→从而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规模。并通过优化方
案、经济分析及多方案比选,确定推荐方案。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影响因素:
①竖向微调:优化道路横坡及路面、人行道与道路绿化带、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海绵城市设施。调整阶段应考虑人行道透水砖,车行道透水沥青路面对竖向的影响。并注重路基防渗措施的设置。
②技术选择与设施平面布局:根据项目自身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目标,以及绿带宽度、位置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例如:以渗透功能为主,可选用下沉式绿地、生态滞留草沟、透水铺装、渗管/渠、雨水花园等设施;以滞留功能为主,可选用生物滞留设施、沉淀池、雨水湿地、生态滞留草沟等设施;以调蓄、使用功能为主,可选用调蓄池、雨水湿地、储水模块等设施,并结合中水及绿化灌溉系统、景观用水等设置连通管网;以净化功能为主,可选用雨水湿地、生态滞留草沟、弃流装置/截留井等设施;根据设施不同的功能,选用相应计算公式(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调蓄设施规模计算、以转输与截污净化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进行有效调蓄容积。结合景观需求,综合考虑设施平面布局。进而达到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同时,又满足城市道路景观要求。
3.3 后期养护
海绵城市设施,是一个绿色、具有生命的持续运行系统,需要有效、持续的养护。一旦缺乏后期养护,将会形成设施失效、内涝、景观斑秃的情况。所以海绵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针对相关设施养护提出相应要求。如:透水砖的渗透能力下时,应采用冲洗、抽吸等方式进行清理(建议半年检测一次);生态滞留草沟应根据植物长势,进行修剪、补种及清除杂草(根据植物生长而定,建议半年检测一次);设施进水口出现淤集或水土流失时,应采用清理及更换低缓冲设施(雨季前后各一次);有效调蓄空间不足或变化时,应采用清淤或增加设施等措施[4]。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具有突出贡献:道路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且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表达最直接的体达。设计方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城市形象的塑造。当前人们对海绵城市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更加成熟,使得道路绿化景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风景道路绿化景观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本文通过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思考,旨在对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鹤.城市道路绿化带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3):233-234.
[2] 顾雯.浅谈如何对城市道路的绿化种植进行设计和施工[J].民营科技,2012,(8):173-173.
[3] 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16(06):193-194.
[4] 丁年,胡爱兵,任欣欣.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市政道路解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2,36(0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