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来源:暴趣科技网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 围绕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精心编排。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蜂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一 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另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

1

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二、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通过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细致的观察。细致观察是连续观察的基础,是描写准确生动的前提。感受细致观察要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不能抽象地讲方法。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加强整合,灵活学习。课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页上的导语和“交流平台\"中的泡泡,明确表达和观察的紧密联系;课中,引导学生从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课后,利用“资料袋”“阅读链接”等,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连续性观察。连续观察是个 长期的过程,它强调在观察积累中有所发现。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准确生动,是因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知道作者是怎样进行连续观察的。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课外进行实地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

第三,进行单元整合,提前作好习作准备。完成本单元的习作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写观察日记前,要提前布置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观察对象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资料袋”中提供的两种观察记录形式进行记录;通过“阅读链接”体会观察日记的写法,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学写观察日记。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4.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5.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6.能抄写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 三、教学重点

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 2课时 《爬山虎的脚》 3课时 《蟋蟀的住宅》 2课时

3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写观察日记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9 古诗三首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教学重点 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教学难点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教学内容 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学批注 5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暮、吟” 2.学习会写字“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 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 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教学过程 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 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6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批注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教学内容 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7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教学过程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 逊、输”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 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 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 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 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 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 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 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是“唐宋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 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

8

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教学过程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 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 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 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 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教师板书:横岭侧峰、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 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教 师板书:远近高低、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 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 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 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 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 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 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教学过程 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

9

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10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

11

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六、把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 横岭 12

变幻莫测 侧峰 远近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教学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6 爬山虎的脚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13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教学难点 物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合作探究法 课件,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14

教学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15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批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 叶子的样子: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16

教学过程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17

教学过程 比较。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样子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脚 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18

教学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7 蟋蟀的住宅 1.认识“蟋、蟀、宅”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选”等14个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教学重点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 合作探究法 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批注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教学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9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昆虫的世界非常奇妙,夏天我们经常听到蝉在窗外高歌。昆虫界中,除了蝉拥有优美的歌声外,还有一种昆虫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美妙的歌曲。 2.(播放蟋蟀的叫声)蟋蟀唱歌非常出名,但它还有一样东西非常出名,是什么?(蟋蟀的住宅)(教师板书:蟋蟀的住宅) 3.人居住的房子叫住宅,那蟋蟀居住的地方能叫住宅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4.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法国作家法布尔一起参观“蟋蟀的住宅”。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宅、隐、毫、慎、址、良、掘、搜、倾、置、骤、抛” 翘舌音:蟀、宅、慎、址、置;平舌音:搜 4.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宅、临、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钳、较、锯” 指导书写:“穴”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卧、专”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卫”最后一笔横要长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用工具书解决。 隐蔽: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慎重:谨慎认真。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 搜索:仔细查找。 20

教学过程 隧道: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 耙扫:打扫。 三、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作者观察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2.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蟋蟀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具体描述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熟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组讨论:蟋蟀出名有几个原因? 2.将第二句话改成“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住宅,还由于它的唱歌”行不行?为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五、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六、再读课文,布置作业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批注 2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2.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生词,同桌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 时集体订正: 住宅临时选择住址优良卧室 大厅洞穴专家卫生钳子较大 2.作者观察了蟋蟀什么?(蟋蟀修建住宅的过 程) 3.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住宅的时候,会按 照怎样的顺序介绍? 教学过程 学生说说自己的介绍顺序。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作者法布尔就向我们介绍他发现的蟋 蟀的住宅。自由朗读2—6自然段。(教师板 书:住宅特点)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 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 第2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 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 你还会想些什么?(教师板书:选址慎重、自 己挖掘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 达的丰富内涵。 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汇报:

22

外部:(教师板书:外部) 隧道——排水良好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拟人的手法) 门——隐蔽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比喻的手法) 平台——平坦(教师板书:隐蔽平坦)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手法) 3.齐读第5自然段,教师追问:这些都是从哪一方面介绍蟋蟀的住宅?(外部) 4.介绍完蟋蟀住宅的外部后,作者又发现了什么?(学习第6自然段)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教师板书: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三、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7—9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 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 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教师板书:动工 时间:十月) 挖掘过程: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 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 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铺开。(挖掘工具柔弱)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 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 须轻微地摆动。(勤劳,作者观察细心) 长时间修整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 一点。

2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抛出泥土来。(勤劳)(教师板书:挖掘过程:不断整修勤奋) 3.再次朗读7—9自然段,感受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1)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体现在:一是它慎重地选择住址;二是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三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洞穴。 (2)作者是如何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清楚的? 通过“扒”“搬”“踏”“推”“铺”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表现了蟋蟀的建筑才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回顾课文 法布尔先生经过长期、细心地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筑过程,他像介绍朋友的住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让我们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24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选址慎重、自己挖掘 外部:隐蔽、平坦(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特点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动工时间:十月 如何建筑挖掘过程(勤奋) 不断整修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反思 课题 1.认识眼睛的结构,掌握近视形成的原因。 2.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并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学目标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难点 预防近视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教学安排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批注 2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两颗黑葡萄,长在人 脸上,白天开窗望,晚上关紧窗。 生:眼睛。 师:对了,同学们都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同桌互看一下眼睛,看看眼睛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认识眼睛的结构。 让学生同桌互看一下眼睛,在学生发现了中间有个小圆孔的基础上出示眼睛的外部结构图,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部分结构,再让学生指指认认,加深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小圆孔就是瞳孔,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最后神经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紧接着通过两张不一样瞳孔猫的图片,揭露生活中的小常识,培养学生日常的观察能力。 三、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概念以及近视的影响。 1.小游戏:找茬!(测测大家的眼力) 师生互动,找出不同的地方。 2. 出示一张模糊的视力表,学生比较后引出近视的概念。 3.小组讨论。(影响视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它小组。 4.汇报总结。 要求:不重复别人的话。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再继续补充。 四、预防近视,养成保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呢? 26

1.让学生讨论后交流得出: ①不注重看电视或用电脑用眼时间。 ②不注重读写卫生。 ③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④不注重饮食…… 归纳起来,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调节过度紧张和疲劳。(板书: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 ①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 ②坚持做到每天做眼保健操。 ③积极锻炼身体。 ④保证足够的睡眠。 让学生对照这几种情况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加以改正。 师:保护眼睛,重在预防,接下来我们看 个短片,休息一下,同时注意片中的保护眼睛 方法,同学们可以一起跟着做。(板书:预防教学过程 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五、加强意识,明辨是非,回答问题。 师:刚刚我们讲过很多的内容,接下来我 就要考考同学们。通过问答环节及判断图片是 非做法,提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 认识。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请同学 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眼睛,通 过爱眼拍手歌回顾本节课我们讲的内容。最后 老师衷心祝愿大家,不要因为今天的近视影响 明天的远征,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而健康的眼 睛。 七、板书设计

27

教学反思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近视原因:造成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 预防近视: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课题 习作:写观察日记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 惯。 教学目标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 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准确的观察。

28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板书:写观察日记) 二、回忆日记格式。 (一)回忆日记格式。 1.学生齐读题目,说一说要求写什么? 2.师导言:既然要写观察日记,我们就要了解日记的格式。谁能说说日记的格式是什么? 3.学生:要写上年、月、日、星期和天气。 4.老师:很好,看来大家对写日记有所了解。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日记时的日期、天气、星期几!(板书:给日记取个标题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5.观察日记就是把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记下来,每次观察最好截取一个侧面,写出特征,反映一个中心。我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老师认为,学生写日记,根据写作目的不同可以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写在日记本上,给自己看的,一种是写在作文本上给老师看的。写在日记本上的就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第一行写出写日记的时间和天气;写在作文本上的就是一篇文章,最好要有一个题目,老师一看就知道29

教学批注

教学过程

你写的观察日记中心是什么,第一行再出现写日记的时间。 6.师: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4页,再读一读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想一想,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7.师: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也可以写一写连续观察日记。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 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30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 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2)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板书: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 (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二)引导学生习作 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茅盾曾写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31

体,细致。 3.同样,写观察日也要像哨兵一样细心。其实,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观察还要全面,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描写。比如,看:眼睛看到什么?听:耳朵听到什么?触:手可以摸到什么?嗅:鼻子可以闻到什么?味:舌头是否可以尝到什么?另外,大家还要在全方位感知的同时辅以自己的感受:大脑里想到什么?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怎样?(板书:有感受,记下来) 4.所以写观察日记除了“观”,更要有“察”,就是还要有观察后的感受。同时,别忘了写出观察对象最近几天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哟! 5.学生开始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四、整理观察日记,组内分享日记。 1.学生再读自己的作文,加以整理、修改,尽量做到观察细致入微。 2.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换日记,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并加以指导。 3.评一评:谁写的日记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形象。 五、教师进行总结,激发习作热情。 师总结:有人说过,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人说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慧眼,自己的心智去领悟生活。爱默生更说过: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由此可见,能够做到细致入微,并能从多方面对观察对象加以感知,记录下来,再辅以自己的体会,就可以形成一篇优秀的观察日记了。愿大家多观察,爱聆听,善思考,勤描写,做个有心人,写出更多、更精彩的观察日记吧! 五、板书设计 32

课题 教学目标 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给日记取个标题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第一行写上日期、天气、星期几 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节气谚语。 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1.积累节气谚语。 习性) 教学重点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意思。 有感受,记下来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方法 课件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反思 33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设计: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过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 “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到的,“安静”是作者用到的,“弹琴”是作者用到的。 (板书设计:细致连续眼睛看耳朵听心想) 这都是作者认真观察才写出来的。通过这些句子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首先,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写准确必须进行认真观察;接着,要想写出事物的变化,还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最后知道了观察时要动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舌头长和用心想等。 2.词句段运用 (1)把下面的字组词,体会相同事物的不同说法。 A.大声朗词语。 34

教学批注

狗窝鸟窝鸟巢猪圈猪棚马厩马棚鱼塘 B.思考并说一说它们的用法相同吗。 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马圈”“马棚”。一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时要注意。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B.理解加上“逐渐”“最多”的不同含义。 师:一个句子加上不同的词含义含义也不相同。 逐渐:在第二句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 最多:表示程度,在第二句中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 (板书: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3.日积月累。 (1)朗读谚语。 (2)解释谚语的含义。 (3)学生读读背背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谚语。 (板书设计:表示节气的谚语)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四、板书设计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细致连续眼睛看耳朵听心想 有些词语会使句子意思更加准确

35

表示节气的谚语 教学反思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