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来源:暴趣科技网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结合全词,“”、 “”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5.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 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8.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 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②, 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④, 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②檄:檄文。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 所作的都是,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要联系起来。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故答案为:(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相关联。答题时联系社会背景是关键,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作者心境,在诗歌中就会体现出来,个别字眼也是问题的关键,要认真阅读诗歌并细心体会。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郁已久的愤激之情。

C.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2.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 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 16.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 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日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1)前两联由近及远描写旅夜所见。请选择你所喜欢的近景或远景诗句,作简要赏析。 (2)“飘飘”在诗中是飘零、漂泊的意思;“沙鸥”是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请结合上述词语和创作背景,简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寒山;暝色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回家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言之有理即可) 2.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此皆天然佳句。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

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故答案为:(1)①泛; ②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字词的对应关系,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表达诗人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附参考译文】

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3. (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 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诗歌意象。意象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意,即:立意,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事物。全诗抒发的思想感情是:赞美梅花,也蕴含自己的感情像梅一样,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从诗歌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故答案为:(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 征。

(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根据不同句子分析白梅的特征:冰雪林中著此身-突出了

梅花耐寒,不同桃李混芳尘-清高,散作乾坤万里春-报春。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和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 4.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颔联中的“野花落”对应着“春水生”。 (2)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闲适与从容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泛;野花落

⑵幽居郊野,资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遣词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感悟诗人的情感。注意概括要准确。 5. (1)客

(2)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落叶》这首诗借描写落叶抒发了游子的思归怀乡之情。“飘零似客心”中“客”的意思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此“客”字体现了诗人心境和身份。 (2)《落叶》这首诗歌的意象选择了入秋的落叶,运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在空中漂浮不定的落叶,还运用拟人手法,写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形象表明了作者身处他乡的无奈,凄凉。 故答案为:⑴ 客

⑵ 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首先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从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寄与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理解作者的情感。

6.C

解析: (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并不是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而是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2)结合这两句的意思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因此这两句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 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7.C

解析: (1)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鸣(从“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选择一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C

【解析】【分析】(1)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但王维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这一联运用了想象、夸张、动静结合、互文等手法,选择一种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ABD赏析正确。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赏析错误。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 故答案为:⑴ 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鸣(从“虚

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选择一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⑵C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表达技巧主要包: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③选材剪裁;④结构技巧;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⑵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8. (1)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点明“月夜”的背景。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这样的结尾含蓄蕴藉,具有无限深情。

故答案为:⑴ 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⑵ 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诗人的情感,按照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9.无 10.A

解析: (1)A

(2)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分析】(1)A.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故选A。

(2)诗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作者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之情。另一是“烂柯人”——晋人

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怀念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理解,考生要借助文章的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结合诗人的处境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11. (1)崇山峻岭中,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2)将士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办法回去,因为还没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无奈之情。

12.B

解析: (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13.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14. (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15. (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16. (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17.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18.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19.C

解析: (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20. (1)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示例二:(远景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结合创作背景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2)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尾联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

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⑵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