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运用Ⅰ(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Ⅰ
湖南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 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4分) 答:
湖南省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_____,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___________,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秀色可餐 燕语莺声 笔走龙蛇 古色古香 B. 国色天香 燕语莺声 挥毫泼墨 古色古香 C. 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 素旧拙朴 D. 秀色可餐 鸟语花香 笔走龙蛇 素旧拙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发现竟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
B. 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于一株,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三角梅。
C. 我竟发现一株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合而成,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
D. 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 ① 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去兰亭纪念这些名士,顺便看看那些竹林,使人 ② _________________。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与竹更投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③ _____________,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的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的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常、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 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统,驱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人民大众 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兼容并蓄 一脉相通 雅俗共赏 物换星移 B.博采众长 一脉相通 喜闻乐见 物是人非 C.兼容并蓄 一脉相承 喜闻乐见 物换星移 D.博采众长 一脉相承 雅俗共赏 物是人非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
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16.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
D. 坚强,纯洁,严以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17.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8. 作者赋予了“牛\"和“马”深刻的象征意义,以下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牛百折不挠的坚持、就像生活中负重致远的可敬劳动者。
B. 马如风暴,如闪电、代表着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 C. 山地马改变身形和习性无可厚非,就如同人终究也要适应环境。
D. 牛象征着生活中实用的需要,马象征着生命中理想和超越的需要。
19.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力波有可能继电磁波之后成为一种通讯的新媒介,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这让我们拭目以待。
B. 他们根据可靠线索,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C. 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 中药可能毁于药,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把药贱卖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县有很强的互动性。 B. 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
C. 杨成武将军晚年书写的回忆录《忆长征》,以客观理性的视角,以生动具体地讲述,再现了近七十多年前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D. 这些翔实、准确而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得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深刻印象。
2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_____________,如绿透了的海,_____________,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_,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③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 ①③②⑥⑤④ 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①②③⑥④⑤ D. ③②①⑥⑤④
语言文字运用Ⅰ
湖南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 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4分) 答:
18.示例:耳熟能详 潜移默化 一蹴而就(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及一般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一定要在快速阅读语句,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前后文的具体语境和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来选择正确的词语。做好这类题,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的感彩;第三,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第一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人们都非常熟悉,故填“耳熟能详\";第二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影响是慢慢渗透的,故填“潜移默化”。第三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事情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应填“一蹴而就\"。 19.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每改对一处2分)
【解析】原句的语病有:①搭配不当,去掉“把握”改为“掌握\";②语义重复,“切忌”和“不要\"语义重复,去掉“切忌”或“不要\"。
20.成功之处:①突出了劳动对我们的意义;②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每答对一点1分) 公益广告词示例一:劳动让我们体会生活的美好。示例二:劳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符合题目要求2分)
湖南省武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___________。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
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___________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___________,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___________,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秀色可餐 燕语莺声 笔走龙蛇 古色古香 B. 国色天香 燕语莺声 挥毫泼墨 古色古香 C. 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 素旧拙朴 D. 秀色可餐 鸟语花香 笔走龙蛇 素旧拙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发现竟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
B. 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于一株,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三角梅。
C. 我竟发现一株由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合而成,艳丽异常,是专门嫁接出来的。
D. 我竟发现一株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艳丽异常,专门嫁接出来的有特色的三角梅。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C 19. D
20. 增文势: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运用了“一……的……\"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朗朗上口。
广文义:由乡村至古亭客厅,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
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秀色可餐:秀色,指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句子是形容牡丹花,应选用“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燕语莺声: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两个词都可以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象。前文句子描写鸟儿在三角梅丛中飞舞欢叫,有花有鸟,突出两者的和谐,应选用“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指作画或书写毛笔书法作品。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多姿。语境中有“书法家、画家”的表述,是这两类艺术家在此创作,故选用“挥毫泼墨\" 更加合适。 素旧拙朴:朴实无华,简单、粗糙。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语境描绘亭子里的摆设,从“农家工具”“充满乡韵\"的表述可知亭子的环境是朴素自然,故选用“素旧拙朴”更合适。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1.“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成一株\"搭配不当,应是“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于一株”;
2.“我发现竟有……艳丽异常\"成分残缺,依据语境“我发现”的应是“三角梅\";
3.“是专门嫁接出来的特色”残缺主语,前文主语是“我\",而
“我”显然不是“特色\",可将“专门嫁接出来的”变作“三角梅\"的定语。
所以本句可改为以“我发现竟有……的三角梅”为主干,其他成分作三角梅的定语。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所谓“增文势\"指增强语势,排比的句式整齐,如文中“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读起来富有音韵节奏美,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 而“广文义\"多指能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事物,句中从“乡村”,到“古亭式客厅\",再到“宜人氛围”,先写面“乡村\",再写点“客厅”;先具体事物“乡村\"“客厅”,再描摹心灵感受“宜人氛围\",逐渐深入、文义渐广,从而既全面,又富有层次感地表现出乡村令人陶醉的美景。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 ① 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去兰亭纪念这些名士,顺便看看那些竹林,使人 ② _________________。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与竹更投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③ _____________,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8.【答案示例】(3分)①我行我素(放诞风流、诗酒风流、志趣相投)②神清气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心旷神怡)③剑走偏锋(独辟蹊径、独出心裁)(意思相同的成语,亦可)
19.【参】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比王维夜间在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的喧哗与竹更投契。(4分)
20.①将竹子拟人化,赋予其高洁清简、洒脱不拘的人格特点,形象鲜明;②表达对竹精神品格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托物言志,体现了作者对高尚情操的礼赞和追求。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源远流长。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的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的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常、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 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统,驱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人民大众 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 ,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兼容并蓄 一脉相通 雅俗共赏 物换星移 B.博采众长 一脉相通 喜闻乐见 物是人非 C.兼容并蓄 一脉相承 喜闻乐见 物换星移 D.博采众长 一脉相承 雅俗共赏 物是人非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20.C 解析 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出来。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此处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应用“兼容并蓄\"。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一脉相通: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此处强调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的继承性,应用“一脉相承”。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此处不是说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的区别,而是强调人们都喜欢,应用“喜闻乐见\",而“雅俗共赏”也与前面的“人民大众\"不搭配。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根据前面“时光流转”可知,应用“物换星移\"。
21.D 解析 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和
D项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比喻,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B.借代,诗人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C.互文,表达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故选D。 22.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有多大。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一面对两面,不合逻辑,“是否\"是两面词,“认同感与共鸣”是一面词,两者用“取决于\"连接,属于两面失衡;二是句式杂糅,“取决于来自”结构混乱,应删掉“来自\"。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16.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
D. 坚强,纯洁,严以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17.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8. 作者赋予了“牛”和“马\"深刻的象征意义,以下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牛百折不挠的坚持、就像生活中负重致远的可敬劳动者。 B. 马如风暴,如闪电、代表着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 C. 山地马改变身形和习性无可厚非,就如同人终究也要适应环境。
D. 牛象征着生活中实用的需要,马象征着生命中理想和超越的需要。
【答案】16. B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句子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表话题转换。 B.表解释说明。 C.表语意递进。 D.表总结上文。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马是风暴,是闪电”中把“马\"比作“风暴”“闪电\",运用比喻修辞。
A.“干戈”,指抗元战争运用借代手法。
B.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把被子比作铁,表示生活过的艰辛,运用比喻的手法。
C.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作者语带夸张。运用夸张手法。
D.写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赋予雁群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修辞。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物象含义的能力。
作者认为牛适合生活中的搬运工作,马是“美丽的、矫健的\",它的血脉决定了它应该对付复杂的坎坷,而不是沦为一般的搬运工作的牲口。由此可知,牛象征着生活中实用的需要,马象征着生命中理想和超越的需要。
A.“就像生活中负重致远的可敬劳动者”错。结合“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可见,对于牛的这种个性,文章并不是赞美的。
B.“代表着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无中生有,文中说“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可见对于马的特征,作者认为是美的,并未说象征“迅捷、有力但缺乏耐力的人和物”。 C.“山地马改变身形和习性无可厚非\"错, 原文说“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见,作者是否定山地马的改变的。 故选D。
19.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力波有可能继电磁波之后成为一种通讯的新媒介,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这让我们拭目以待。
B. 他们根据可靠线索,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C. 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 中药可能毁于药,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把药贱卖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拭目以待: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语境是说人们等待引力波走进生活,使用正确。 B.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C.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语境形容对待戏剧不应只会保守地传承,使用正确。
D.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语境形容“中药可能毁于药\"是故意夸大事实,让人震惊,使用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电视直播带货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的电视购物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它秉持的是移动传播的模式,县有很强的互动性。 B. 中国人民的团结坚韧让世人惊叹,中华民族迸发出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令世界瞩目。
C. 杨成武将军晚年书写的回忆录《忆长征》,以客观理性的视角,以生动具体地讲述,再现了近七十多年前他亲身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 D. 这些翔实、准确而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得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给读者以色彩鲜明的深刻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秉持”和“模式\"不搭配,将“模式”改为“理念\"。
B.成分残缺。“百折不挠”后面少了宾语中心语,应在后面添加“的意志精神\"。
C.不合逻辑。“近七十多年前”,不合逻辑,删去“多\"或“近”。 故选D。
2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_____________,如绿透了的海,_____________,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_,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③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 ①③②⑥⑤④ 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①②③⑥④⑤ D. ③②①⑥⑤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复位的能力。
文段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来描述芦苇荡的。“无边……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是描述“整体”,故第一处选①;“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所以第二处选②;“新穗\"与上文“苇穗已在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高粱穗\"相衔接,因而第三处选③;“底色”“敷抹\"“点染”是绘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故选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