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的思考 张帆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 摘要: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在新闻采访工作中逐渐兴起的一种采访方式,它已成为辅助显性采访的重要手段。由于隐性采访 采出的新闻报道可信度高、方便获得真实的新闻素材等特点,因而倍受媒介受众与新闻记者的青睐。但隐性采访也是把双刃剑, 错误地使用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本文就对隐性采访的实施操作在法律与道德层面上进行分析,说明新闻记者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隐性采访;偷录偷拍;社会公德 1 隐性采访的含义 隐性采访,有时也被称为“暗访”, 有深刻的意义。 允许媒介与记者对其行为记录与传播。 但同时应看到隐性采访会带来的问 但对于私人场所,就不适合私自拍摄录 是新闻采访方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题:一方面,隐性采访使用过界会引起 影,而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权。 第二,摄影的目的应该是维护公众利 从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来看,隐性采访有 法律纠纷,侵犯他人的正当权利;另一方 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隐性采访 面,隐性采访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合法权 益。为了保护公众利益不受侵害,防止违 是指记者由于某种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记 益,倡导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但个别记 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新闻记者可以在未经 者身份而进行的采访。狭义的隐性采访 者在隐性采访中,只强调获取事实 采访对象的许可下进行拍摄与录音,这其 是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预料到会受到拒 而忽略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所写出的报 中就包括偷录与偷拍。相反媒介与记者仅 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甚至伪造其他 道也是“冷血报道”,这就要求隐性采 仅为了自我宣传与商业炒作下,单纯吸引 眼球,毫不顾忌地偷拍与偷录,应该受到 身份进行的采访。 访既要合法又要守德。 的声讨与法律的制裁。 隐性采访的手段多样,除了传统的 2偷拍偷录的法律边界 记录与观察外,还包括录音和摄像,即 最早的隐性采访可以追溯的17世纪 第三,拍摄内容必须属实。有些隐 所谓的“偷录”与“偷拍”。近年来, 中叶,那时欧洲很多大城市的咖啡馆往 性采访的偷拍内容,事实上是为了满足 隐性采访经常在重大新闻调查中被记者 往聚集着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高谈阔论。 新闻主题而故意造假,这样构成的新闻 使用,更成为学界与社会的热门话题, 因此,很多记者为获得新闻以顾客的身 也属于假新闻的一种。或者有些内容虽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狭义的概念,即积 份潜入其中,他们大多通过偷听与窥视 然真实但属于断章取义或拼接剪辑合成,极的伪装身份。 的方法,来获取不为人知的消息。随着 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与偏见性,使用这些 隐性采访得以成立需要具备三个基 信息技术的发达,很多先进的监视与窃 镜头也属于不当行为,带有丑化与侮辱 本条件:第一,记者故意隐去自己的身 听器材可以充当新闻记者的“千里眼…‘顺 的成分与色彩。这么做轻则会导致媒介 份去进行采访;第二,采访对象未知晓 风耳”,为达到隐性采访的目的提供了 失信于民,重则会吃新闻官司。第四,采用的工具必须合法。我国 自己被采访;第三,采访活动未征得采 方便。 ; 访对象的许可。 技术上的可能性不代表新闻记者在 的《法》明文规定:“任何组 对于隐性采访的讨论,首先应该看 实施隐性采访时随心所欲,想拍什么拍 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 到其积极意义:它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 什么,想录什么录什么。《中国新闻工 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刑法还规定:非 充形式,尤其是记者针对社会假恶丑和 作者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在 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因此, 不良现象的报道。在这种批评报道中, 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 记者在隐性采访前要对自己使用工具把 显性采访往往会由于对方知晓记者的身 法律和宣传纪律。维护规定的公民 好关,器材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对于隐 份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采用隐性 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 蔽的器材应当谨慎使用。 采访则更为容易获得第一手材料跟素材, 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 第五,伪装的身份必须受到法律的 甚至直击事实的,故此它是批评性 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就要求 约束。记者有时为了采访目的的达成,报道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我国现在正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把握适度原则, 不仅要隐去自己的记者身份,还要乔装 处于转型期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 尤其是进行偷拍偷录的情况下,要谨防 成其他身份。但记者伪装的身份只能是 般公民,不是和法律赋予特殊权 题层出不穷,记者与媒介运用隐.陛采访 几下几条界限,从而避免引起法律纠纷,一来揭发与透视社会顽疾,保障正常的社 走入新闻官司的“雷区”。 利的特殊身份。例如,杭州某报的一名 会秩序与公众利益,无疑是具有可能性 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知政权, 记者为了考察招聘副处级干部考试的公 与必要性的。另外,它对于促进社会的 记者在选择是否进行偷拍偷录的前提是, 正性,冒充成一名应聘者参加考试,结 第一,拍摄的场所必须是公共场所。 其采访对象所在的场所是公共场合还是 果被考官选中,直到最后选调时才发现 加强媒体建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具 私人场合。在公共场合,可以认为对象 其记者身份。这种做法无疑扰乱了杭州 …0 市正常的干部选拔工作,给工作带 乏人情味、欠缺公理。这种报道在媒体 者。事实上这则新闻就属于“冷血新闻”,来麻烦。因此,像人员、、人 上屡次出现,必然不利于媒介的形象塑 记者躲在坑前等着去拍摔倒的路人,明 大代表等身份,由于其自身被法律赋予 造,并降低受众心中的媒介公信力。受 显是缺失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心的行 了特殊的性质与权力,记者是不可以随 众是媒介的衣食父母,这样做无疑无益 为,为了精彩的拍摄镜头而忽视了职业 意伪装的,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于媒介的长远发展。因此,隐性采访要 道德。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目的都是 第六,不得主动诱导对方。这里的 符合道德规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维护社会正义与倡导社会公德,记者在 “诱导”主要是指记者在隐性采访中与 第一,隐隐性采访要体现人文关怀。 隐性采访中发现他人会受到伤害处于危 采访对象交流时,故意设置圈套欺骗采 隐性采访虽然是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 险,而旁边无人帮助时,应该立即中止 访对象,诱使对方做出违背道德或法律 式,但也要求记者为采访对象着想,必要 采访活动,采取行动来救助他人。 的行为。比如,记者对不良商家销售违 时要给予对方关怀与帮助。比如,对受害 4结语 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 禁商品的调查,冒充成订货者与采购者, 者或是弱势群体的报道时,在需要的情况 诱使对方向自己推销违禁商品。或者记 下,采取背光或逆光拍摄的方法,或者直 ,一针见血地揭示事物本质,还可 者在舞厅、洗头房冒充“嫖客”,主动 接打上马赛克处理,这样即尊重了对方的 以作为监督社会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 要求提供。这种行为是记者主 隐私权,也起到了保护采访对象的作用。 的行为,这在法律上很容易引起非议。 3隐性采访的道德思考 、以上讨论的是隐性采访中偷拍偷录 该遵守法律,而且还要遵循道德,符合 一它的积极作用。但隐性采访也要把握适 动为对象提供犯罪条件,属于诱发犯罪 但现在的有些新闻报道,记者一味地谋求 度介入原则,记者在偷拍偷录与策划采 现场效应,往往不分情况地公开当事人的 访活动时,一定要拿捏好分寸,恪守良 好的动机与规范的行为,使采访活动既 面目,这样做肯定是不妥的。 第二,隐性采访要符合社会公德。 要符合法律法规又要符合社会公德,才 时应注意的法律边界。隐性采访不仅应 2005年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 能使隐 采访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 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照片记录 参考文献: [1】余剑锋.让隐性采访立足更稳卟 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虽然有些由隐性 了暴风雨中一名骑车人碰到路上的水坑 采访制作的新闻节目,在法律范围允许 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虽然不大,但引 中国记者,1998,(6). 之内,达到了采访的目的与效果,引起 起了很多网友热议,议论的焦点并不是 [2张西明.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 2]了轰动效果,但其中有些内容却显得缺 路人摔倒,而是那位蹲在坑前拍摄的记 律问题卟中国记者,1997,(7). (上接第48页) 个人在问政。真正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 灵敏、感觉最真实、语言最犀利,比主持 名不副实。因为都是在老百姓眼皮底下 老百姓说话,把主角让给老百姓,这才是 人一个在那犀利效果要好的多。同时,网 的事,大家都能看到,只用采访就是了。 真的的“百姓问政”。 络问政、督查问政等形式也应同时跟进, 电视问政节目要接“地气”。只有 在各地风生水起的电视问政图景中, 形成合力,对电视问政中披露出的问 贴近百姓,宣传才能接“地气”。 现场提问、官民互动无疑是一大看点。 辣”的问题吸引百姓眼球的同时,自然 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沟通形式。 题要进行跟踪报道,对一些不尽职尽责、 如果电视问政节目设计策划再精致一些, 在互动中“质询”“拷问”,用“麻 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人和事要进行严肃处理。 尤其在节目形式上尽可能贴近百姓、进 电视问政的“暗访”名不副实。“暗 行创新,比如在节目现场可以考虑随机 访”是指记者暗中调查寻求有效信息, 抽出观众代表,与坐在在台上的部门一 电视问政要全媒体跟进。电视问政不 是媒体、个人使用的一种调查手段。记 把手直接对话或PK,开放场外热线电话、 应该成为主持人一个人的舞台,在网络这 者通过隐瞒身份、目的,并通过秘密手 让场外百姓参与进来,现场分部门打分 么发达的背景下,所谓的“百姓问政”中 段获得新闻事实。“暗访”虽是电视问 并排序等,电视问政节目的影响力则更 几乎没有来自网络的声音,网友的触角最 政节目的一个常规手段,但称之为“暗访” 大些、效果自然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