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

来源:暴趣科技网
理想的国度

——《理想国》读书报告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仅对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方案的开端。

在《理想国》的一开始,苏格拉底问:“什么是正义?”这个词既包括个人道德,也包括社会道德,因此,就应该关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合适的生存方式。苏格拉底借问正义是什么,实际上他想提出更宽泛的道德和义务的问题,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问题。不管是在当今还是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这些都是同样深刻、同样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应该善?我应该为国家做什么?国家应该为我做什么?正当行为有什么意义?在《理想国》中,政治的和个人的相结合,个人思想最终在政治体系中形成。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环境在塑造性格时的巨大作用。《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分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强者的利益就是正义”是一个很有代表性、在当时很流行的观点。在苏格拉底的推理下,小偷的行为成了正义。对的服从就是正义?苏格拉底说,那是“吃牛肉的正义”。强者是领导,服从他们就是正义,这是“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一种强人的逻辑。 城邦的正义是大的正义,公民的正义是小的正义,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维系的关系。正义是善的理念的体现,是灵魂追求的极致。一个城邦应该有统治者、辅助者(武士)、劳动者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着理智、激情、欲望。统治者应该具有的德性是智慧;辅助者(武士)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的德性是节制。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个城邦就能实现正义。国家就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德性,前三者分别为三个社会阶层(统治者、辅助者、劳动者)所具有的;正义则是调节这三种德性的最高、最普遍的德性。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再者,国家的正义是个人正义的放大,个人灵魂也有三种功能——智慧、激情与欲望,个人的正义也是这三种德性的协调。柏拉图说:“正义意味着保持自己的地位,节制意味着知道自己的地位。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辅助者(武士)、劳动者的等级是根据他们所拥有的德性划分的,这是一种智者尽其谋、能者尽其力、仁者尽其善的划分。从表象具有合理性,但不同的人具有的德性却是先于肉体存在于灵魂的,人们后天学习的目的只是灵魂的回忆。

在关于国家的正义的论述中,柏拉图提出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同时他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又不兼做别人的事。”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

个人也像城邦那样也具有对应的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这是灵魂中互不统属的三种内在品质。城邦的智慧、勇敢、节制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人的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对立,至少理智与欲望是对立的。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其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

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

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如是说。

另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影象;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第三,数理对象。灵魂将影象的实物作为影象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象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象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柏拉图借著名的“洞穴”比喻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

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段话与今天的“因材施教”(准确的说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近似于马克思的“人的”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得论述,这些足于说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们的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这就叫做‘同林鸟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改造社会应从教育入手,把每一个公民教育成为明辨事理的人、国家的栋梁之才。

《理想国》还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

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

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