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为我们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令后代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它成为华夏文明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一个中国人不读唐诗也不懂宋词,那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中学生是我们文明的传承者,更应该具备诗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吸取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扩大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
2、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它浩如烟海,风格各异,蕴涵着极高的审美情趣,通过诗歌鉴赏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课题就是这个要求之下的产物,与本要求一脉相承。
4、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一般占八到十分左右,所以从应对高考的角度讲,研究本课题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在研究中如果能找到一套系统有效的鉴赏方法,对广大教师的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研究本课题所具备的条件
1、我校有较为良好的课题研究传统,形成了广泛的课题研究氛围,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年申报的科研课题更多;我们高中语文组另一个科研课题《作文三步法》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合格,这个课题组的成员可以给我们提供好的经验和借鉴。
1
2、本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校园网,互联网页的建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和可靠的理论来源。
3、在人员上,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
周水春: 该同志从事多年的基层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很丰富的教育和教学经验,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较高的课题研究能力以及极强的敬业精神,中学高级教师,也是内蒙级劳动模范,家庭负担很轻,有研究课题的时间保证,有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有强力的设备支持,为准确的数据采集提供良好的条件。
刘美翠:从事多年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能力,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转化了许多双差生,中学一级教师,家庭负担轻,有充足的研究课题的时间保证,有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有强力的设备支持。
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很高的科研热情和较好的研究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
2
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围绕课题理论、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个案分析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整课题操作.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研究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诗歌内在意蕴,并能恰当表达。 难点:
1、课内学法指导与课外阅读迁移。 2、类型诗篇的选择与鉴赏点的突破。 3、学习兴趣的保持与自主创新。 4、对鉴赏进行准确表达时的引导和帮助。 五、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
1、研究周期:一年,即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 2、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3
①查阅文献资料,调研论证,寻找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②阅读专业报刊、杂志,捕捉教科研信息,了解国内外教科研动态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③撰写开题报告。
④精心选择诗歌,准备分期分批发放给学生阅读。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初步阅读,总体感知。 ①召开本课题开题报告会暨第一次研讨会。 ②发放诗歌篇目,让学生大量阅读,整体感知。 ③经过课堂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④办好每期校刊《浪花》,开辟诗歌专栏。 ⑤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墙报,及时交流研讨成果。 ⑥开展诗歌朗诵会。
⑦完成阶段性成果:论文《如何选择诗歌的阅读对象》和总结《学生大量阅读诗歌后的体会》。
第三阶段:2007年5月―2007年8月,由总体感知到理性鉴赏。 ①召开本课题第二次研讨会。
②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鉴赏,经过课堂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增进经验交流。
③完成阶段论文《如何对诗歌进行理性感悟》。
第四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让学生完成对感悟的书面表达。
①召开本课题第三次研讨。
②整理出常用的鉴赏术语,提供常用的鉴赏表达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书面表达。
③完成论文《如何对感悟进行准确恰当的表达》。
4
第五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①召开结题工作会,布置结题工作。 ②总结实验经验及体会,撰写实验论文。 ③整理实验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预定目标
1、使广大中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中国诗歌,更加热爱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2、使中学生在诗歌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影响下具有更高的审美品位,形成更高的审美情趣。
3、为广大高中学生提供应对高考的必要武器。 4、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 七、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刘美翠.
组 员:周水春、刘铁锋、陶志勇、翟迎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