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贵州地方历史文献》——浅谈黔学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浅谈黔学

来源:暴趣科技网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

浅谈黔学

摘要:黔学从根本来说一种文化,是西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蜀学、楚学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湘学、滇学相继发展并壮大起来,而作为贵州文化主体的黔学,自然也不能落其后。黔学,作为贵州之学,是以现在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环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高原山地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黔学研究不能脱离的传统儒学、经学、义理、宗教、艺文等古代学术领域,但更需要关注这些主流文化在贵州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与变迁。迄今,黔学研究尚未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面极需重视与改变。

关键词:黔学;文化;内涵;价值

黔学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以后,一些学者曾就历史上的黔学做过不少个案探索,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但如果与当今关注程度极高的楚学与湘学研究相比,我们对黔学的认识与探讨,仅只停留在感性与零星的状态。可以这样认为:贵州省的黔学研究,迄今并未能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而,对于实现文化强省这一战略目标是极不适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永恒的文化,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进入新时期以后贵州得到国家的重视经济在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自然我们也应该重视贵州的文化研究,并促进其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贵州经济。

黔学是贵州之学,是以现在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环境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高原山地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更是当今贵州各族人民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省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拟在有限的篇幅里,就“黔学”的缘起,时空概念、文化内涵作一浅述。黔学由“黔”而起,因见识和学术水平有限。故在谈及黔学的时候,有不足之处,尚盼有志于此者批评指正。

先谈谈贵州周边省份的学术文化发展状况,四川的“蜀学”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湖北的“楚文化”研究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内外颇引人关注;云南的“滇学”和湖南的“湘学”研究也受到两省的高度重视,举一个列子大家就能知道一二。2008年8月15—17日,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在玉溪市江川县召开了有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首届滇学学术研讨会,明确打出滇学建设的大旗。2012年6月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成立之际,湖南周强、湖南省徐守盛等领导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出任该院顾问。这说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已经成为各地区、各级领导、各界群众的共识。

现在贵州高原与“黔”的联系,肇始于历史上的“黔中地”与“黔中郡”。《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前361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1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

,对于《史记》中提到的这个“黔中”,学界曾有不同诠释。一种认为巴、黔中本是一地,主要位于乌江中下游地区。②另一种看法认为黔中属楚固有地,境域主要在今湘西地区。③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但无论哪一种看法,楚黔中地或其后设置的黔中郡,皆与现在的贵州有着密切关联。秦灭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仍继续设置黔中郡,面积不如楚国的黔中郡大。唐朝在现在的贵州境内设黔中道,建黔州郡和黔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年间,黔中道兼领50个羁糜州。虽仍以今四川彭水为治所,但管辖主体却已经转移到今现在的贵州地区。

历史上的“黔”是一个广泛的地域称谓。那么以笔者愚见,涉及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前长达数千年的黔学研究,就不能仅以现在贵州省境内的传统学术思想世界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而需要把握历史上“黔”作为地理定义的区域变化特点,将黔学作为跨越现在贵州省辖境的地域文化来加以探讨。换言之,贵州建省以前的黔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总是不断在贵州高原及其关联地区发生学说重心转移,这是研究黔学时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目前可见的黔学研究成果中,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编写的《黔学概述》,是唯一给黔学定位的文章。该文写道:“黔为贵州省简称,黔学为贵州地域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牂牁、夜郎,文化遗存极少,有学术著述及文学作品记载,当起于两汉。”在界定黔学的同时,文章亦展开提到:汉武帝时,鄨县人舍人撰《尔雅注》,为“汉儒释经之始”。牂牁名士盛览拜司马相如为师学辞赋,有《列锦赋》、《合组歌》存目。东汉毋敛(今独山)人尹珍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博通五经,归教南域,传布中原文化。④此外,《黔学概述》还介绍了丘铸昌在《近代黔学研究的收获—评黄万机的两部人物传记》中所列举的《郑珍评传》与《黎庶昌评传》,认为都是黔学的代表。⑤

《黔学概述》所列种种,皆属黔学或关于黔学研究的成果,值得珍视。但文章却将黔学过于局限在狭小的领域内,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地概括黔学所涵盖的范围。

在中华大地,黔学是漫漫历史长河中跨越历史时空相对较长、较广的一种地域之学之一。其文化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步入文明社会后,黔学进入了从形成到逐渐深厚的发展阶段。无论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黔学都拥有自身不同凡响的特点,尤其因为黔地距国家政治中心相对遥远,处于西南边睡,为中国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这就使黔学成为一种迥然不同于内地或相对发达地区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我国境内极具代表性,且能较能充分反映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地域之学,有着认真探讨与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楚学与湘学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引起的社会反响甚为热烈,上述两省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不乏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早年曾有学者提出:“运用时空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把握其在地域上和空间上的共同性和多样性以及两者的统一性。”⑥,这一观点,对我们研究黔学应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诞生云贵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的黔学,不仅

①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②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第26页。 ③ 孙华:《楚经营西南考辩》,《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75一85页。 ④ 《黔学概述》,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参见“豫章书院博客”http://b1og. sina. com. cn/gzyzsy。 ⑤ 丘铸昌:《近代黔学研究的收获——评黄万机的两部人物传记》,《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第-65页。 ⑥ 李明、王健:《时空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各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说起》,《中国文化源》,百家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61页

2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

时间上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空间上则以贵州山地高原为主体,涵盖巴蜀之南,鄂西南、湘西、桂北等广大地区。

史前文化是黔学诞生的重要历史基础。贵州黔西县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专家裴文中教授,而对观音洞出土的文物,曾深有感触地说:“以这个贵州的观音洞为例,

我们将要遇到的是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黔西北威宁中水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同样令人十分惊叹。该遗址的发掘,被列入200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命名为“鸡公山文化”。②

作为贵州之学的黔学,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跨区域文化。黔学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而去进行考察。广义的黔学,包含所有与贵州山地高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关的一切文化,狭义的黔学似乎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贵州省境内的学术与文化成就上。但即便是后者,也需要防止把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立的贵州行省,或清代前期定格下来的贵州省境域作为研究黔学的桎梏,将一种具有中国南方多民族地区代表性的文化,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笔者认为,即便在“黔”作为贵州省的简称以后,黔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诞生于贵州高原山地本身的地域文化,包括客寓或移民贵州高原学者创造的移民文化,同时包括带着高原山地生命烙印,外加其他省区或流寓他乡学者们的关于贵州的学术理论与文化成就。这些文化的组合,构建出黔学的丰富内容,展现出黔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以地域命名的黔学,其研究对象自然应该是有关贵州的历史、文化、经济、民族等等为主体的一学科;广而言之,应该是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地域性的综合性学科。黔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大家所公认的学科?其依据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要有理论支撑,要有较明确的学术界定。依笔者愚见,黔学是一门地域性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黔学。顾名思义,贵州古称为夜郎,后又有“黔中”或“黔中郡”的称谓,这个上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我们说的黔学是以地域命名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贵州的历史和现状的学科。从历史的角度看,黔学有其悠久的发展史,溯其源流,可以说是与中原文化同步,只不过因为地处边疆,交通阻塞,故社会发展缓慢,形成自身独特的历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黔文化发展的轨迹,看到黔学的历史内涵。从大量出土文物可知人类早期的先祖己经在这块土地生息繁衍,史前时期的原始文化,己留下了不少遗迹。元、明、清时期,是贵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各族多元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学科门类包括文、史、哲、政、经、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综合性的黔学内涵。明清以后的贵州,逐渐从长期被边缘化的省区,转变成为封建统治者经营西南民族地区的试验地,这种变化,为黔学的昌盛创造了客观条件。阳明心学的发端、土司文化的遗存、著名的沙滩文化现象、近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崛起、

① 裴文中等:《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年,第9卷第3期(油印本)。 ②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威宁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

3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

晚清社会思潮的涌动、民主的风起云涌、抗战文化的勃兴,少数民族典籍与思想世界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等等,都给黔学提供了新的内容。我们说黔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成系统、自有特色,这是毫不夸张的。

从民族的角度看黔学。在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19个民族(注:这里所说的是世居民族),他们长期共处而又各自保存着其民族特色,形成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大花园,这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我们常说的黔文化,无疑是包括个民族在内的各族文化的共同体,也就是多元一体的黔文化。作为黔学的研究对象,除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史、哲、经、艺等学科之外,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文学艺术、民风民俗,都是非常丰富而极具特色的研究内容。如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等等,这些别人所无而我所独有的文化现象,都是黔学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后,从学科的特色看黔学。根据前面所谈,我认为黔学有以下一些特色: 第一,地域性,也就是个性化特征。就大的地域而言,中国的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各有个性特色。北方产生孔孟之学,而南方产生老庄之学,对此前辈学者如刘师培等早己论及。就地域而言,文化有别于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不同于吴越文化,这在地方戏曲音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黔文化必须要有“黔味”,也即是有其个性特征。

第二,包容性。也就是多元化的特点。黔文化的包容性是很突出的,唯其能包容,故亦能交融,多元文化既能共存又能互融。汉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对黔文化的影响与浸润是十分深刻的,显得尤为突出。而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互相影响,也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特殊现象。今天云南有“七彩云南”之称,而贵州则更丰富,称为“多彩贵州”这是黔文化的多元化及其包容性的生动说明,也是我们黔学研究所应特别关注的视点。

第三,民族性。也就是本土化的特点。18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汇集在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千百年而共存,直到现代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不但得到保护而且有新的发展。其民族特色之鲜明,并未因异质文化的传入而消失,本土化的生命力凸显在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民族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变迁中,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外来的新的文化元素,但本土化使它保持了民族性的永恒生命。汉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影响,也难免在民族文化中显示出本土化的趋势。本土化的问题,是当今人类学中的讨论热点之一,也是黔学研究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第四,关于边缘性的问题。贵州地处西南边疆,分别与云南、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接壤,无论就其地域区位、社会生活、文化形态而言,都处于边缘交汇的地位。当今科学发达,边缘学科往往是新发明创造的起点,就社会科学而言,多地域文化交叉的边缘,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往往也是新的学科领域发现的聚焦点。黔学是一门地域性的综合学科,其边缘性的特点,可以说是“人无我有”的学科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大力开发的一个理论新领域。

当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研究黔学当然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儒学、经学、义理、宗教、艺文等古代学术领域,因为只有将黔学研究与贵州的社会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对黔学的认识与研究才能日益深化、有所作为,但也更需要关注这些主流文化在贵州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与变迁。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①只有充分结合贵州高原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观察黔学,我们的研究才能有所超越。

①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第67页。

4

贵州地方历史文献

总之,黔学要建立成一门地域性的学科,一定要有自身的特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而这一切,不仅要有充分的实证材料,还要有学科的理论支撑。立足于21世纪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黔学进行诠释?如何深入去发现与发掘黔学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如何通过它的研究,为当代干部群众,更多地了解贵州这片神奇土地的文化底蕴,进而激发出更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各族群众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信心?已经成为一桩不容轻忽的任务。相信有着丰富文化资源、深厚历史积淀的贵州,方兴未艾的黔学研究,一定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与关注,黔学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必将展现出无穷的魄力。华丽转身,无不值得深入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易闻晓. 黔学论集[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1. [2] 王¥勺. 《黔学之础》与蔡岳其人[J]. 贵州文史丛刊,2006(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